|
|
我国的资源生产和消费在地区是不平衡的,陈坚刚老师执教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层层深入,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一、 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000年3月开工,04年实现整线贯通,05年正式投产输气。一期工程建设投资约为1200亿元,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主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贯穿9个省区,管线主要穿越戈壁、沙漠、平原,但也需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还要穿越吕梁山和太行山,最终到达上海市区,全长4200多千米。”西气东输工程为我国的四大工程之一,陈老师以西气东输的背景知识引入能引导学生关注重大的地理时事,极大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导入到上课的内容 二、层层深入,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陈老师通过展示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1.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利用有什么差异? 2.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为什么以煤炭为主? 3.我国长期把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带来了哪些问题? 4.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利用的比重较大,那么它作为能源有哪些优势和不足?这些问题联系紧密,层层深入,在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中对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 三、注重读图指导和图文结合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特点,陈老师能重视读图的指导。如分析中国东部和西部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扇形图,指导学生读图的要点。通过对中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图的分析,导出中国油、气资源的战略格局“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四、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首先是进行分组:第一排(分2组):对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影响?中间排(分4组):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影响?第三排(分2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明确要讨论的内容。 2、其次师生共同参与,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再次是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各组同学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其他组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发言、点评的过程中明确我国进行西气东输的经济意义与生态意义。教师在归纳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提出西气东输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五、课后归纳,拓展视野 陈老师让每位同学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整合学习内容,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让学生运用西气东输工程的分析方法,归纳整理我的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的工程,使学以致用,并且也拓展学生视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