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中华之崛起 一、说课 1、说教材 本课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未来世界属我们”。本课着重进行以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为榜样,树立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理想是人生进取的动力,理想是事业成功的源泉,理想是人生前进的阶梯,美好的现实生活是伟大理想的创造、结晶和延伸。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人之立世,不可无理想,唯有理想,我们的今后奋斗才会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未来生活才会有美好的希望。让小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不懈地去追求、努力、奋斗!有了理想的人,才会过上“最有意义的生活”,才会体悟到自己的人生是“非常快乐的”! 2、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很快就要毕业了,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二是积累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三是在道德情感方面有了变化和发展;四是自我意识有了增强,自己对未来有追求与想法。但因为生活的优越,有的学生迷失了理想,也就失去了奋斗目标;有的学生在理想的树立上陷入误区:认为“赚大钱才是远大的理想”或是“当一个普通劳动者,这称不上理想”抑或“只要读好书,进好点的中学就可以了,现在谈理想为时太早”。本节课旨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说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在教学中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志向,争当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3)、 运用经典故事、励志格言鞭策自己进步。 4、说教法 (1)、故事喻理法:通过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鲁迅为救国弃医从文的两个故事,让学生体会他们的理想是多么远大与崇高。 (2)、榜样示范法: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名人志士从小立志的故事,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理想,同时深刻感受理想的实现要付诸行动,需要努力奋斗。 (3)、社会调查法。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社会型的学科,学生有了树立远大理想的意识,但不知道如何付诸于行动。让学生通过访问身边熟悉的人,了解他们的奋斗史,为自己今后如何奋斗提供指导性意义。 (4)、讨论、辩论法:理想观的树立,价值观的调整需要思想撞击,而讨论与辩论的形式为此搭建了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名人志士做比较、自己的理想与社会上一种现实观比较。在交流中、感悟中树立远大的理想。 (5)、媒体演绎法:在讲解周恩来与鲁迅故事期间,一段当时社会历史通过媒体展现,让学生明白他们立志的根本:为救国、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奋斗。一段我们祖国的发展史、兴盛史、我国乃至全球性的问题让学生重树自己的理想:为强国而努力读书。 5、说学法 (1)、参与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前学生搜集名人志士从小立志的故事、关于理想的格言、完成访问记录在课上交流。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他们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小组学习法:利用学习小组,讨论问题,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理想,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敞开自由的心扉,互相激励。 6、说实施 本课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 (一)第一课时实施情况: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理想。从字面上理解,理想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理想要付出行动才能实现。理想有狭隘与远大之分。本课旨在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谈出自己的实际想法,教师不做评价。只要让学生懂得人不能没有理想,有了理想,才有学习、生活的动力,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通过“周恩来”“鲁迅”两位名人以及学生课前搜集的名人志士从小立志的故事,让学生震撼于他们立志之远大,再通过当时历史回顾,明白为了救国,他们才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为之奋斗,学生为名人志士们的赤子之心而感动,从而反思自己的理想观。 课后的积累与访谈为下节课做准备。 (二)第二课时实施情况: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继续用经典故事激励自己,为强盛祖国而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制定近期和远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延续学生对名人志士从小立志的钦佩感,再对现如今社会上的一种现实观“只要把眼前的功课学好,能进好的中学就行了,不必谈遥远的理想”进行思想碰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前人能“立志救国”,我们能“立志强国”。通过两段录相资料,让学生一方面为我们祖国越来越强盛而自豪。一方面“忧国之忧”,明白祖国需要我们,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 再通过前期访问,身边熟悉的人所讲的奋斗史,让学生懂得理想要靠奋斗才能实现。现如今,我们是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强健身体,做好为祖国作贡献的准备。为实现理想就要付诸行动,学生自我的目标制定就是对自己的监督与鞭策。同学之间理想格言的互赠就是互相激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