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本拓展要“深挖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反思 “言而尽而意无穷”往往是一篇好文章审美价值的体验,可以把拓展阅读体现在全过程,在文本的阅读中做超文本的延伸:或在重点处拓展,或在空白处填补,或在疑难处解惑,或在结尾处推敲,或在关节处比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文,虽然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但要真正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毕竟,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的了解和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在处理这个教学环节时,我没有按一般的程序进行教学——先介绍背景资料再学习课文,而是先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片繁华、热闹的地方虽是中国的土地可就因为是外国租借地,就不能随便去玩——因为惹出麻烦来就糟了;在外国租借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负——一条活生生的生命被无情地践踏,大个子洋人的得意扬扬,中国巡警的阿谀媚态,围观群众的敢怒不敢言。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么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的,洋人得意扬扬的会怎么想,怎样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又是怎样的感受?学生走入文本,走进每个人物的内心,与文本进行了初步的亲密接触,更深入地体会到了:围观群众的敢怒不敢言,中国巡警的阿谀媚态,外国人的有恃无恐,中国妇女的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 随后我出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定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当时我国的贫穷落后,政府的无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再让学生积淀自己的思绪,再一次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真正地理解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深层含义。 上面例子是在文本学习过程中的拓展,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发掘文本的深度,突破了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感悟至深,为真正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