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星星之火 说课 一、 说教材 《星星之火》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通过本课的教学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本史实,知道它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学习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胸怀革命志、献身革命事业的事迹;了解一些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共产党为民谋幸福的事实,激发学生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 说“学情” 21世纪的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只闻得“中国共产党”,而不知其诞生的艰辛;建国党旗,却不知党旗的深层含义;见过伟人毛泽东的照片,但不了解其为何人……这一系列的未知,让学生们对本单元的课文更为陌生。我们力求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们在自主寻找资料、处理资料、学习资料与老师上课相结合,更快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党旗以及革命先辈的故事,激发学生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的崇敬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由鲜艳的党旗看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成立的一幕幕;利用参观或出示相关的党史展览馆资料,了解南湖红船、了解一大会址、了解13位党代表;通过观看录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片断(有条件的可安排观看全片),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通过讲述伟人毛泽东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胸怀革命志、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 四、说教法 1、 问题促学法——以学生提问为线索,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遵循认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多渠道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资料、歌曲等教学材料,让同学们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引导同学获取未知,把抽象的概念性形象化。 3、探究讨论法——由“走进伟人——毛泽东”激发兴趣,合作探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已收集的积累资料,了解老一辈革命家胸怀革命志的事迹激发敬仰之情。 五、说学法 课文主要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适宜、适时地合作探究。教学中,注重围绕问题,紧扣学生的情绪,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以达到“未知——已知——了解——敬佩——践行”步步深入的效果! 六、说实施 本课打算用二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将“历史坊”、“e链接”两部分先教授,意在了解党旗的含义,更深入知晓党的诞生,当时13位党员代表了全国57位党员参加会议,那57名党员就像那祖国大地上的星星之火(揭示课题),再通过观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片段,加深对党的认识。 活动一:民歌欣赏,激发情感。 由欣赏陕北民歌《东方红》(师放媒体),得知歌里唱的是老百姓的心里话,唱出了他们对领袖毛主席的敬爱,由衷地感谢党,领导人民得解放,引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活动二:走近伟人——毛泽东。 通过课前学生已经收集的有关毛主席的资料,让学生简单介绍她所了解的毛 泽东,师作适当的补充;加上书上内容,能帮助我们更多了解建党初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所从事的一些革命活动,进行讨论学习。接着,老师也将收集的一段资料,让《东方红》再次伴随着再次走近伟人,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受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之一,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如今,我们中国正不断地发展、壮大,是因为有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一代又一代的杰出领导人,其中有(多媒体——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胡锦涛)。 活动三:交流会上话心声 回顾历史的长河,“九•一八”战火、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每当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是中国共产党挥动着“民族兴亡 匹夫有责”的大旗,领导着千百万革命志士和劳苦大众,用鲜血和生命拯救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还曾记得,南湖红船的星星之火,已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 通过比较体会,得知中国共产党已成为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党。 这是因为我们党拥有一代代杰出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因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例举优秀党员代表,如:人民的公仆——牛玉儒、人民的卫士——任长霞、人民的好警察——严德海,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等。他们在各行各业中以身作则,光辉的形象,模范的精神,极大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正犹如星星之火,点亮了身边一个又一个人的心。还有我们的学生党员,他们大学毕业,为了支援边区的教育事业,毅然放弃大都市舒适的工作和生活,去艰苦的地方教书,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到学生思考:既然有危险、有困难,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加入党组织呢?因为党是值得依靠、值得信赖的;是帮助老百姓、帮助人民的党;加入党组织是件光荣的事…… 最后引出老师也是一名党员老师,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三大愿望,激发学生对党的崇敬和向往之情。再问各位小朋友,你们都是少先队员,已经成功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那么哪些同学在上了今天这一课后,也想长大后成为党组织一员的,请起立。你们怕困难吗?怕危险吗?如果以后有需要你们的地方,你们会去吗?这是课堂掀起高潮的时候,也是课文接近尾声的时候,更是反映课堂效果的最好见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