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质的构成》的评课稿 一、教材解读到位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四章的内容,是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感受微观世界,王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在备课中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严格分开,先重点后难点;在整体中化解难点。学习就是学开车:先上路,后泊位,突出部分在整体中,细节在脉络中。 二、磨课真实有效 由于分子是一种微观概念,七年级学生比较陌生,王老师先让学生动手把纸条每次一分二,最后会怎么?使学生感到纸是由很小的纸条构成的,再做糖粉的溶解实验,然后得出分子的概念,再讲分子的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从宏观到微观,由浅到深,思路清晰。整个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理念,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较为合理。但是,磨课的魅力也就凸显出来了,比如引课:引①剪纸活动。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认识微观粒子。再通过蔗糖的溶解实验引出分子的概念。引②小魔术:浓氨水中滴入无色酚酞(颜色变红)。虽然学生对这个实验很好奇,看的聚精会神,但是由这个实验引出分子的概念似乎太牵强。引③小魔术:氢氧化钠固体(块状,粉末状)溶解在水中,滴入酚酞变红证明其存在。氢氧化钠固体从块状到粉末状再到溶解在水中,虽然帮助学生从宏观走到了微观,但氢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之一是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教师一直在寻找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他强调了,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让学生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逐步到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与依靠教师或同学的帮助、点拨、启发、引导才能解决相结合起来。 三、过程智慧焕发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讲新课前安排学生小组动手剪纸,一开始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很自然地要求学生学变成学生要求学。 2.教学方法多样。整堂课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视频,学生小组活动,使学生学的轻松,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3.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整堂课王老师注重细节教学,比如讲分子的概念时强调“一种”微粒,为以后学习原子与离子做好铺垫,又如讲分子大小放视频后让学生回忆几个数字,在演示气体与液体扩散实验对观察的要求,还有对实验操作的要求等都注重细节的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本堂课教师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小组活动,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