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一切都在运动中》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运动单元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科学知识: ①、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②、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理解“参照物”,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教学准备。 教师:瑞博课案、 学生:课前预习、储备学习基础知识。 二、说学情 学生对运动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甚至运动或静止会与学生的前概念存在着冲突,以前一直认为是静止的东西,现在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可能也会变成运动的或者一直认为运动的物体由于参照物的不同也可能变成静止。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课堂教学的实质归根到底在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为此我选择了瑞博课案教学。此教学法的好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授课,师生在同一教学平台学习、交流。 2、说学法 在本学习过程学生们中通过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网上回复等形式积极进行科学探究,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运动”的话题。 我首先从学生熟知的场景入手,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两幅图中的运动现象,并找出他们的共同点——位置发生了变化,为引出“参照物”打下基础。 接着再让学生举举生活中象这样的运动现象,并引出本节的话题——研究运动。 (二)质疑:如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从而引出参照物。 首先:与学生共讨论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举例说明,再让学生判断,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要判断物体的是否运动需要另一个物体和它比较(强调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引出参照物。 (三)练习以参照物进行物体运动的判断。 (1)结合书上练习及课件分别以“不动”的物体、“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让学生学会利用参照物进行判断,加深对参照物的印象。 (2)观察活动:(课件出示):位于赤道上的一棵树,每天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在飞速运动吗?说说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由此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并自已归纳出结论。 (4)结合课本P28的思考师引发学生思考:在疾驶的车厢里和站台上的人,会如何判断车厢内走动者的速度,进而让学生体会参照物在判断运动及速度方面的重要性。 (四)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出示小资料: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相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名法国运动员们正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忽然发现身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飞行员以为是只甲壳虫,顺手把它抓住。当他抓到手里仔细一瞧,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子弹”。从这个事例中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五)课外延伸。 找一找身边的运动事例,体验一下运动。 板书:(见教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