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执教 “粗盐的提纯”是教材“海水晒盐”这一节的第三课时。在烟台拿到通知时,没看到额外要求,在泰安抽签后发现后面有个括号(本节总结),我还以为是专家对我们进行点评和总结呢。直到27日晚饭后,梁青老师请温主任和葛老师帮我看看课,两位专家帮我揭开谜团的同时,也把我那点信心全部击没了。原来,我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海水晒盐”这一节三个课时内容的总结。要增加新内容,势必要删除原有内容,说句心里话,我真是舍不得啊!那些都是斟词酌句得到的结晶啊!删除哪些内容?删除后各环节如何衔接?再者,三课时讲了那么多内容,总结哪些?以怎样的方式总结?……我的脑子里顿时塞满了问号。大家献计献策,一个又一个方案诞生了,但随即就像肥皂泡泡一样破灭了,我的心情正像诗人描述的“剪不断、理还乱”。我想距讲课只有1天时间,稍作改动,差不多就行了。但两位专家及张永华老师、郭政老师的执着深深打动了我,梁老师也为我鼓劲加油,我下定决心:全力以赴,立即踏上“重结晶”之旅,因为我感受到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课,它体现了我们烟台化学教师的思维对话,体现了我们烟台化学教师的凝聚和谐,更体现了我们烟台化学教师的智慧高效。 首先,我们研读教材,瞻前顾后从整个教材体系的角度、从单元的角度去理解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站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进行总体设计。 本单元涉及的内容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它以海洋资源为明线,知识构建为暗线,还始终贯穿了一条方法线:即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因此,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知识,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念,然后以淡水资源和食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终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体现出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从挖掘上看,“粗盐的提纯”是前面课时所学原理的应用,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结晶等知识是生长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原理,并利用物质的性质归纳总结方法并提升出一般思路,将以观念为本的教学体现出来。 然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方法,学生能说出提纯粗盐的原理。 2、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设计出重结晶法提纯粗盐的实验方案,并学会科学正确的实验操作。 3、 根据生活经验和本节学习,学生能彼此交流食盐的用途及重结晶法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粗盐提纯的过程,学生能归纳总结出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并提升出一般思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与粗盐提纯过程,学生逐渐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并善于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粗盐提纯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解决,巩固本节重点,并构建知识体系、系统归纳方法、提升总结思路。 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勇敢地断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也需要合适的“支点”来支撑。所谓支点,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有助于学生观察、探索和思考,有助于学生获取对事物理性认识的学习载体。我们反复研讨,在重结晶之旅生成了以下支点: 一、知识的链接点: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将新的信息、观念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能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整合的知识结构。而且,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本节课中知识的链接点主要体现在: 1.通过所学海水中的成分,区分一瓶粗盐和一瓶食盐。 2.利用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图片,说明粗盐中含有哪些杂质。 3.利用溶解度的概念分析3.6克粗盐用多少克水溶解最佳。 4.通过比较海水晒盐的原理,分析过滤后的液体如何操作才能得到食盐晶体。 5.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蒸发结晶时为什么较多可溶性杂质没有析出。 6.类比富集海水中镁元素的方法,实现海水中可溶性杂质的分离。同时,告诉学生这种方法我们在单元探究活动中再详细研究,在此,不仅链接了已有知识,还链接了后续知识,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思维的停靠点: 在探究活动中,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将有自己的“发现”,从而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价值。 蒸发操作用到哪些仪器?一位学生回答: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她的回答太完美了,尤其能想到玻璃棒,其他学生能想到吗?我没有质疑,而是将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们。在实验操作前,当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温馨提示时,有的同学突然产生疑问了:1、为什么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通过生生对话学生说出了第一个问题的大致意思,但对第二个问题却一筹莫展,没有任何思路。我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没关系的,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实验,看实验后能不能解决?由于有了思维的停靠,实验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成功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这让我感受到,课堂生活中教师要懂得宽容,善于等待,让学生始终生活在教师的期待中,能够用博雅宽厚的的品性修养去唤醒学生,不断优化和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等待意味着教师用成熟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发展,它体现了教师的胸怀和气度,更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三、情感的升华点: 这是一节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探究课,要使学生能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笔写、动脑想、动心记、动情学,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探究活动,通过问题启动探究、实施探究、反思探究,把问题解决与新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课前播放了从《闪闪红星》中剪辑的潘冬子将盐运上山的视频,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以此为线索,将本节内容分为三个板块。首先踏上发现之旅,学生分析出粗盐中含有哪些杂质;紧接着踏上探索之旅,学生着重探究如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杂质;然后踏上生活之旅,学生交流食盐的用途以及重结晶法的应用,此时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说出潘冬子将盐运到山上采用的方法。每一个板块学生都处于一定的情境中,就会产生疑难,疑难触发学生的思维,思维又支配学生去行动,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也就是说,每一个思维过程都分为两端,开始是一个迷惑、疑难或纷乱的情境,结束是一个澄清、统一和解决的情境,学生得到制胜、满足和愉快的直接体验。最后在《闪闪红星》的片尾曲中,我进行了总结:我们一路发现,一路探索……让我们也拥有发现的眼睛和探索的精神,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吧!整节课的开头、内容、结尾彼此呼应、熠熠生辉。这样师生经过共同体验,心心相印,思想共鸣,情感升华。 四、体验的引导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重结晶法提纯粗盐的原理,蒸发操作是重中之重,但蒸发到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不但能得到食盐,还能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这是学生非常难以理解的,怎么办呢?我们设计制作了微观放大镜,引导学生用肉眼清楚地看到当析出较多晶体时,蒸发皿的少量水中还有哪些微粒,也就是说还有哪些物质,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以可溶性杂质中的氯化镁为例,给出了它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设置成填空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较多晶体析出后趁热过滤方面下足了功夫,便于学生接受。 这样,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五、观念的生长点: 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中不断概括提炼而成。 在解决析出较多晶体趁热过滤的问题,以及工业上用化学沉淀法除去可溶性杂质的问题,我都将化学的微粒观渗透其中,在学习食盐的用途时又利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体现了元素的守恒观。我采取了“以前铺垫,日后强化”的思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学科观念。 六、方法的生成点: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要教给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即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在分享收获环节,因为涉及到本节总结,既有知识层面的,又有方法、观念和思路层面的,这也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便于学生迅速构建这四天来学习的主要知识框架,由此引导学生分析从海水中分离出这些物质运用了怎样的方法,从而归纳出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并将曾经接触到的实例系统地进行了总结,至此我们没有戛然而止,而是提升出更高层次的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思路。这种做法体现了用思路支撑观念,用方法支撑思路的化学教学理念。教师站在课程和生命成长的高度,通过适当的思维横向扩展、纵向延伸,指导学生掌握适合于自己发展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逐渐升华为个性化、结构化的学习智慧,让他们带着丰富起来的思维对话的思想与策略,走出课堂,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课堂中也有很多不足:有的环节设计的不够精致,放手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可以更多……(具体说说) 踏上重结晶之旅,我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我感慨万千,因为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非常感动,我得到了专家、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泰安我甚至为我是一名烟台的参赛教师而感到幸福。我要特别感谢梁青老师、张永华老师,课堂中的这些支点,确切地讲这些“点子”,主要是他们对问题深刻的认识、高屋建瓴的剖析,每每使我茅塞顿开,这一切都会使我受用终生。我唯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断学习,提升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策略,积淀教学智慧,为学生打下终生学习、适应未来生活的更加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