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林太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空间与图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观察和想象中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整个知识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角的认识”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一年级的教材安排了“角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角”这个概念。 第二部分:二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锐角和钝角”的学习。通过分类学习,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第三部分:四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的学习。通过学生操作活动角,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形成的角,特别是平角和周角。给各种角下定义,并进行分类。 《锐角和钝角》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建立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 2.教材编排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教材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概念。 认识锐角和钝角时,通过动手做角、画角、摆角、拼角等活动,使学建立对三种角的正确表象。 本课是借助直角来辨认角的大小,从操作层面上,并没有给角下定义。 我在想,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已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地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兴趣。 基于前面的思考、分析,本节课我采取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技术准备和教学媒体 1.为学生提供多种操作材料,引导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感知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建构正确的表象。 2.多媒体演示课件的演示,突出锐角和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在分类活动中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形成锐角、钝角的直观表象;会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判断锐角、钝角;能借助工具准确画出锐角和钝角。 2.通过创造角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的过程中,了解三类角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三类角的表象,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判断锐角、钝角,会辨认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借助工具准确画锐角、钝角;当一个角,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是什么角时,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 四、总体设计和说明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设计安排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2、探索新知 建立概念 3、实践操作 丰富感知 4、角图欣赏、强化感知 5、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数学书主题图,学生在游乐园玩耍的画面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中哪有角呢?(学生观察后请他们说一说,指一指) 2.师: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解决教学重点作了铺垫,也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建立概念 第一层:分类比较,认识锐角、钝角 1.师:这是刚才同学们找到的物体表面的角(课件标红显示)。老师把游乐场的图隐去,你们看提炼出了这些角,(课件出示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并把它们分分类。(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小组交流同学互相说说自已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2.全班交流(学生预设:直角一类,比直角小的一类,比直角大的一类。) 3.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各取一个名字吗? 质疑:为什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钝”又是什么意思? 根据字面意思得出尖尖的、锐利、锋利的叫锐角;对比而言不是很尖的叫钝角。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选取各种各样的角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把角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去独立探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并从字义上又进一步理解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第二层:强化认识会用工具判断角 设计你能说出我的名字吗? 学生认识了锐角和钝角之后,判断角度明显的角,学生很快能判断出来。 其中出示一个与直角接近的角学生可能会起争议。 老师适时设疑:这样的角用眼睛不能很快地看出是什么角时,要怎么办呢? 引导得出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 紧接着提问:如何借助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呢? 得出结论:(教师出图说明方法)三角板的顶点对准角的顶点,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齐角的一条边,看另外一条边叉开的角度是大是小。 再次追问:用眼睛不能一下看出的角要借助什么工具判断? 进一步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这样的角要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并顺势给这三种角来排排队。 设计目的: “请说我名字”这一活动创造出浓郁的求知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解决了教学难点。此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进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层:借助工具学会画锐角和钝角 (1)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画一个锐角和钝角。并给角写上名字。 (2)展示学生画的角,进行评价。 质疑: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画角?(直尺、三角板、数学书的边。) 设计目的:让学生利用三角板或直尺在纸上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正确的画角的方法。同时也讨论得出画锐角的多种方法。 第三环节:实践操作,丰富感知。 分组活动创造角,画角、拼角、 创造角: 用肢体或活动角创造直角、锐角和钝角,学生尽情想象,尽情活动。 画角: 是学生明白,直角、锐角和钝角可以任意组合出一些美丽的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角无处不在。 拼角: 三角板可以帮我们辨别角,还帮我们画角,用三角板上的角拼角, 汇报用几个什么角拼成一个什么角? 设计目的:在这项练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揭示课题)你的表现怎样?还有什么数学问题?和大家交流交流。 设计目的:这个环节中的设计,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第四环节:角图欣赏 强化感知 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美丽的角的图片。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还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设计目的:通过欣赏一副副美丽的图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既加深对这三种角的认识,又还原于生活。 第五环节: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直角,让学生可以联系旧知来探究新知。然后通过板示锐角和钝角,并用小于号连接,加深学生对锐角、钝角特征的认识,便于学生辨别。这样板书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六、本节课设计与以往不同之处 本课的教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用激趣法从而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课堂活跃了起来,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教师只起了“桥梁”的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到了“我要学”,成功的主宰了课堂。 如让学生判断一组与直角接近的角,学生产生争辩,发现问题。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在矛盾冲突中自然地突破了难点。然后通过找角、摆角、画角、创造角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兴趣盎然,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教学设计说明』 《锐角和钝角》这个部分内容是在上册认识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达到会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课堂: 一、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生活中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儿童学习概念一般都要经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内化成概念这一过程。开始我就从学生的旧知入手,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且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游乐园,让学生找出游乐园中的角,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感受不同的角。 二、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让学生自己在游乐园里找角,找到了你就可以到那里去玩了等童稚话的语言环境让孩子轻松愉快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辨别中了解角,在巩固中画角,做角等一系列的交流、延伸性实践和策略引导等措施,扩大学生的知识来源,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绽放自己的精彩。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各种潜能可以被充分激活,眼睛更加敏锐,手脚更加灵活,思维的触角也会自由伸展。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喜欢。 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评价、携手共同发展。 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当然,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驾驭课堂方面、学生活动效果方面等等,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我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 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孩子们携手共同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