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认识东南西北》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认识东南西北》。 教材与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东南西北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体会和掌握知识,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学习辨认“东西南北”,会用方位词介绍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学习辨认“东西南北”,会用方位词介绍物体所在的方向。 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教学难点:实现从立体——平面——立体的转化,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问题现实化”理念和支架式教学理论确立了如下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 2、探究新知; 3、巩固新知; 4、能力训练; 5、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通过播放动画:思思在野外迷路了。在“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她”这样的情境中学习。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方位介绍: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在电脑上输入他所知道的辨认方向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判断、提示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回忆起关于方向的已有知识、经验,也使教师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总结方法,点击太阳、北极星、树冠和积雪观看动画。体验并交流怎样利用这些方法来辨别方向。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教学的弊端:参与受限,学生个性化差异不利体现。 信息技术的应用:全员参与,体现个性化差异,师生交互性强。是信息技术在本课应用的第一个整合点。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游戏1、2,感知学校内部及周围建筑物的方向,会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 并让学生在肢体活动中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东——西、南——北两两相对;东——南——西——北右转圈。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 识地图: 小游戏3的操作让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在中国地图上说出陕西、山东、内蒙古、河南这4个省各在山西省的哪个方向。 固新知: 通过点击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形成平面示意图,使学生感受实物图与平面示意图的关系,更进一步体会地图上的方向。 传统教学的弊端:这部分的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在平面图上易混淆方向。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抽象难懂易混淆的知识现实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二个整合点。 第四环节:能力训练 学生在博客中操作:东西南北算算术,学生口算然后根据规则点击方位,做的对的老黄狗会自动离开,否则会原地不动。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即强化了口算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闯出计算关后,拿到参赛入场券。 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学环境简单,知识联结单一,无法实现统整,教学效果一般。 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个操作平台由易到难,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重难点得到巩固。达到了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三个整合点。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拿到参赛入场券,挑战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四个创作平台,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平台,自由发挥,设计有创意的校园、房间、城市和动物的家。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展示小组设计成果,并用方位词汇报设计内容。 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写出本节课的收获与体验。 传统教学的弊端:课前准备量大,不易于操作;不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搭建创作平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四个整合点。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东 西 南 北
北 西 东 南 右转圈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约2分钟; 探究新知:约9分钟; 巩固新知:约9分钟; 能力训练:约5分钟; 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教学反思: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发展“信息素养”,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现代数学教学所需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