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才能来自勤奋》第一课时说课 一、 说教材: 《才能来自勤奋》是浙江省六年制第十一册内容。处在本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这是一篇议论文。(小学里出现的第一片议论文)。全文以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列举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成功的事例,说明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也是第一次出现)。而本文的中心十分明确,关键是要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体会科学家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勤奋。因此,我认为这节课(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付出的艰辛和勤奋,从而深切地体会到才能不是天生的,是来自勤奋的道理。其实这些教学难点。 据此,这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研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明白“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二教学设计意图: 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出发,把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是我在本课教学中所要着力落实和体现的思想。具体是这样的: 一、自主学习,发展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原本属于学生的权利都还给了学生:一是讨论权。让学生各抒已见。使 学生乐于讨论,敢于发表自已的见解。在讨论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智慧,促进了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合作研究、交流汇报的环节设计目的就在于此。二是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我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然后再选择自已的伙伴进行合作学习,学习的结果也让学生自已汇报、补充,教师只是起点拨作用。三是评价权。学生的朗读,发言尽量让他的去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辩、判断的能力。四是时间的拥有权。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事情,老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语文课程标准》。因此,整节课我留足了给学生读读、想想、划划、说说、议议的时间,留足了让学生阐述、质疑、补充、纠错、讨论、评价的时间。 虽然这一节课中,不能把我的意图落实得很到位,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坚持下去,我相信班级学生的能力能会很快得以发展的。 二、以读为本,读写结合。 可以说这是我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我长期以来都是这样做的。这篇课文的设计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我的第一个意图,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要读得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 第二个意图是,让学生有重点地读,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词句所表达的内涵,有所领悟,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这节课重点还是落在悟其意、悟其情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人文精神,让学生通过三个小故事的研读,体会科学家的刻苦勤奋,体会他们因刻苦勤奋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而在内心深处有一种震撼,自己也要刻苦勤奋。悟其法,就是认识、体会、领悟教材里蕴涵的论说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将放到第二课,渗透到学生习作练笔中去,这也是我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作业布置的意图所在。 第三,扩大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课文(范文)仅是例子,少而精。如果教学中仅是课文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养成看书看报的习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和吸取更多的知识,积累语言材料。今天课尾让学生去阅读《科学家刻苦勤奋的故事》、《世界伟人传记丛书》100本的目的就是这样。 第四,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把课文语言尽量转化成学生自已的语言,读写结合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这节课虽然未进行,但我已作好了铺垫,让学生收集故事,第二课时也来写一篇题为《才能来自勤奋》的说理文。 以上是我教学设计中尽量想体现的理念,但落实中可能有所疏漏。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