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月光启蒙》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细读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而教学难点就在于词句理解的突破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一是夏夜月光洒满小院,恬静而又安详;二是母亲搂着我唱歌谣,温馨而又幸福。 3、学生抓一些关键词,对照画面,突出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以情境激励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在活力和敬慕、仿效的心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阅读期待心理的产生。) 4、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5、 学习2-3节。指名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两首歌谣都是在月亮不同形态时所唱的,让学生随意哼唱,来感悟母亲的辛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第四节是重点,是对我内心感受的直接描述。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轻轻的”、“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飘满”、“芳香的音韵”来感受生活在母亲的歌谣中是多么美妙,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2) 学习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应用,完成课后相关练习。学生明白芳香的音韵,是指母亲唱的民谣象花儿一样让人陶醉,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真正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儿时的我,虽然不理解歌谣的内容,但那“芳香的音韵”却久久的留在我幼小的心里。) 7、 指名读第五节,引导学生领会“月光启蒙”所包含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夏夜的美好和母爱的美好。 二、学习第二段。 引导学生在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与童谣幽默风趣的基础上,深入领会美丽的月色下,母亲给与我的启蒙,从而深入感受沉浸在月色里的母爱。(这一段的教学,我准备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根据第一段的学法,来学习第二段。) (1)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 交流:简要说一说这两个神话故事发生在“高深莫测”的夜空中,是孩子们眼中的神话世界,我和母亲都陶醉其中。抓住关键词:沉浸、雕像,想象母亲沉醉于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中的情景,想象我的表情。 (3) 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必然会沉醉其中,回到神话故事中。) (4) 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读童谣,体会幽默风趣的特点,感受无微不至的启蒙。 (5) 学习母子猜谜语的游戏,体会谜语能启发孩子的智慧和想象。 (教师最大限度的把学习的自主权放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提高得更快,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阅读感受,读出来的滋味不同,悟出来的感受也不同。 三、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己默读,思考: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学生自己读、体会,联系上下文,有利于学上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交流。 3、有感情的朗读。 四、综合实践活动。 1感受母爱,感恩母亲。出示《月光母亲》第一节的内容(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感受母爱的伟大。 2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在班里交流。 (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第二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丰富阅读感受。)
五、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母亲 我 唱歌谣 讲故事 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 猜谜语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