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粽子》说课 一、教材分析 《粽子》一文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以及习俗的由来。第一节点明了每年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第二到四节分别从形状、颜色、味道三方面具体地描写了粽子。第五节是过渡段,引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是因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第六节简要介绍了屈原的生平,以及人们怀念他、崇敬他,并以粽子祭奠他。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读课文摘录词句”,由于本篇文章结构清晰,学生要圈划出描写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词句并不难。描写粽子颜色的第三小节语言生动,更可作为朗读的重点指导段落。 在要学生自己来介绍端午节习俗由来之前,要利用第六节,让学生充分朗读。一方面是因为本节集中了文章中的大部分生字,是集中识字很好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练习说话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养成了较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能独立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但对于有些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会出现发音不到位或混淆的情况。加字、漏字的情况亦有发生。故在课堂上反馈预习情况时,更要注重强调字字过目这一要求。对于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的生字,在课上进行重点正音,强化练读。 对于阅读,班中有一批学生有较好的语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文章的语气。但学生间也存在差异。故在第一层次反馈预习情况的朗读交流时,一般更关注朗读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他们提供开口朗读的机会,及时正音,而在第二层次理解课文后的朗读交流时,给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提法朗读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给其他同学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阅读过程中,正确认读“粽、糯、胃、惹、屈、政、怀、崇、投、祭”等10个生字。注意读准“粽、糯、箬、政、崇”等字的字音;记住“粽、腻”等字的字形。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胃、惹、屈、政、怀、投”6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若干。 本课文需在阅读中认识生字“粽、糯、胃、惹、屈、政、怀、崇、投、祭”等10个生字,而大部分生字集中在第六节。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字音中需正音的为:粽子、政治、崇敬、箬叶(平翘舌音区分)。 在书写指导中,可由学生来交流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比例。重点可以复习“屈”中“出”的笔顺、“怀”中竖心旁的笔顺。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到并积累描写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 “读课文圈划词句”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本篇文章中要圈划出这些词句并不难。课堂上重点要关注的是学生圈划词句的一个习惯。比如:线要用尺划直;句子要划完整,一直划到句号为止……
目标三:知道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端午节习俗及其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应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行充分朗读。因为只有这样,再由学生自己来说端午节习俗及其由来才会变得水到渠成。
四、教学设计 朱子曾有云:“熟读而深思,大抵观书,必先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有得矣……”,熟读方能深思,熟读才能有得。可见,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基于这点,我对本文做了如下设计: (一)字词教学:读中正音 对于字词教学,应该“因字制宜”。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故在生字教学时可以有所侧重,来为课堂教学增效。对于“粽子、政治、崇敬”这些带有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的字要在反馈预习情况,交流朗读时,随文重点正音。除此以外,文章当中的“箬叶”、“糯米”在发音中容易出现“n、l、r”混淆的情况,也要做好正音,在此,更要给在此方面发音有薄弱的同学增加开口练读的机会。 对于词意的理解,也因根据词语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式。比如结合朗读,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来数数粽子的顶角、棱等,来帮助学生理解“顶角、棱、平面”等词的意思;通过老师自己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箬叶”;通过让学生找近义词的方法,来让学生理解“惹人喜爱”…… (二)阅读教学:读中品文 文中对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描写内容是需要引导学生朗读积累的,尤其是描写粽子颜色的第三节。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投入地朗读,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朗读的水平,我在朗读中设置了坡度。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独特之处。比如,通过“以词带句”,让学生先读好表示颜色的词,再来读描写粽子颜色的句子,读出它颜色的特别。虽然,学生对粽子并不陌生,但为了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能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还是适时出示了粽子实物。读到粽子味道时,让学生闻闻、尝尝粽子,来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对语言文字加深理解,读出粽子味道的特别…… (三)说话教学:读中学说 文中的说话训练为让学生能自己来说说端午节习俗的由来。然而学生对屈原其实并不了解。那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将文中的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说话训练呢?显然,充分地熟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再设计引读,将课外有关屈原和粽子之间关系的材料融入其中,在引读的过程中,通过引语来揭示两者间的联系,会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此后的填空既是给学生练习说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