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实现中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环节。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其一、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可以这样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沃土,而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有效地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矛盾,纠正心理偏差,战胜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是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其二,心理素质教育与智育密不可分。众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学习质量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关键作用。试想,一个心理上有着诸多困扰乃至心理上出现障碍的学生,怎么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紧张而复杂的学习活动中去,又怎么能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保持旺盛的求知动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呢?其次,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往往重视政治信仰、知识技能和道德准则的灌输,相对忽视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引导,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教育内容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不信任感乃至抵触感,因而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内心的冲突和矛盾。缺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学习心理不稳定、心理矛盾冲突大,人格不太健全等等是中学生遇到的常见问题,只有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心理卫生的有关知识,分析并把握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缓解各种心理矛盾和压力,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 一、切实更新观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代德育理论和心育理论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建立起一套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扎扎实实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和谐、协调、全面地发展,完成“个体的人”到“社会的人”的根本转变。它要求我们牢固确立以下几种意识:1.目标意识。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教育分类中对情感领域的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分层目标教育,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得以逐步丰富和健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必须持之以恒的过程。2.适应意识。这是心理教育的主体工作。它要求培养中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对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和学习等作出积极主动地适应。3.矫治意识。这是心理教育的基础工作。它要求教 育工作者针对中学生业已存在的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给予必要的疏导和矫治,教会学生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指导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须尽快求助心理咨询人员或心理辅导老师。4.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教育者,必须把心育放到为国育才、培养竞争型人才的高度去身体力行。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耐挫意识,使他们永远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旅途中的风风雨雨和新世纪的挑战。这样,就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发展潜能,确立自信,从而奋发向上,不懈追求,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乃至和谐协调发展的理想境界。 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着重培养中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1.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就要体现在心智潜能的开发上,其中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2.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应努力培养并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和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合理而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保持科学与健全的态度,并与社会道德观念保持一致。3.良好的现代意识和素质。新世纪的中学生应具有积极进取、敢于开拓和创新的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健全的人格素质和道德素质。应培养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坚韧不拔、言行一致、情绪乐观稳定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勇于承担挫折和挑战,并不断调节好心态和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使自己逐步具有强大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二、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根据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中学心理教育现状,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1.广泛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从中学教育的实际来看,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实在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其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包括认知训练、耐挫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以及情绪调节训练等等。有的学校若不具备开专门课程的条件,亦可为学生定期开设心育讲座,刊出心育专栏等,尽力把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2.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和过程,如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记忆策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以及通过学习心理辅导提高学习效果等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积极而又稳定的心理状态,必将促进学习质量的发展与提高;反过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又为心理素质的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而有效的空间。实践证明,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可以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的教育网络,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3.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的服务工作,运用疏导、劝慰、分析、宣泄等适当途径和方法,可帮助部分学生改善心理状况,调节其情绪,达到重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目的,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并恪守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对重点对象做好跟踪调查,做好服务工作。4.开展各项集体活动,强化自我教育水平。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集体活动氛围,积极的群体人际交往,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从而扬长避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自觉内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