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幼儿游戏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游戏所蕴藏着的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游戏的本质也决定了它是一种自由的、符合幼儿意愿的、自发地在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自我表现的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阿尔金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这也正说明了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的情绪愉快、智力活动积极,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交往能力、认识环境、强健身体、学习做人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游戏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儿童为解决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之间矛盾而产生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强调,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遵循《纲要》精神,注意对幼儿在游戏中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和督促幼儿各能力的养成。 一、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指导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并正确开展游戏。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则意味着要关心幼儿,理解幼儿,多听取幼儿的想法和要求,使幼儿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这同时也是保教结合的幼儿教育工作原则。作为幼儿教师,要通过幼儿种种的外在表现,去发现幼儿内心世界的变化。在活动中,我们要考虑幼儿想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把幼儿放在一个独立学习主体自主的地位,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自己选择游戏,玩他们自己喜欢的游戏。 但是,这也并不是让幼儿放任自流,教师首先应对游戏心中有数,要能在幼儿不经意中做到指导幼儿游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笔者认为指导的艺术在于如何不破坏游戏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却又尊重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医院”游戏中,“医生”因为没有“病人”而百无聊赖,望着“娃娃家”热闹的场景,而想当医生的孩子又满心期待。这时,教师就可以用朋友的身份邀请医生:“医生,今天该你休息了,我们一起到娃娃家做客吧!”或者问“医生”:“今天该论到谁值班了?”这么一说,医生就很自然地说:“对啊,我今天休息。××,该你做医生值班了。”这样就非常巧妙地将两个游戏联系了起来,又保证了其他幼儿对该游戏的参与。又如在“娃娃家”里,有幼儿想加入,但被“人已经满了”而拒绝。这时,教师就可引导幼儿想一种别人难以拒绝的方式,以其他身份参与游戏。可以引导幼儿作敲门状说:“我是收水电费的(或者是修煤气的)……”这样该幼儿就能很顺利地参加到游戏小组中去了,这为幼儿之间的交往创造了条件。 游戏中教师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事件,思考问题,而孩子是游戏的主人,如此角色的换位,使幼儿在游戏参与过程中更加自如而不觉得有约束,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启发幼儿设计游戏,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创新。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提醒我们的幼儿教育也需要创新。在努力实施课程改革的现在,利用游戏,指导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创新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对游戏感兴趣了,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游戏,在玩中掌握各种知识,复习各项技能。笔者认为可以从游戏的内容、形式、结构,甚至游戏中材料的创新入手。 (1)游戏情节的创新:游戏情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此游戏在幼儿中的受欢迎程度。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已习惯了“一家人”工作生活和亲友来访的场面,众多的练习,只是让幼儿作单一的回放,缺少了“新意”,反而会使幼儿失去兴趣。如果这时适当穿插一些特殊事件,如“爸爸妈妈吵架了,怎么办?”“妈妈生病了,怎么办?”让幼儿通过设身处地的调解,学习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游戏情节的创新,使幼儿对游戏有了新的热情,也使他们有意识地学着主动地给游戏增加“调味”改变情节,这就是开展游戏所需要看到的效果。 (2)材料的创新: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不受实际环境的材料和时间限制,通过独立自主的想象,自由地设计游戏,创造新的情景。如把地板当作草地,把椅子当作大树墩,把桌子当小河。又如在“银行”游戏中,由于取款人多,幼儿必须排好长的队,等好久才能领到钱。这时教师就能以顾客身份出现,“我的长城卡到那里用呢?”这时,就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想到需要自动取款机。那么怎么做呢?于是,和孩子一起找材料,做粘贴,一架漂亮的由八宝粥空盒做成的取款机就出现了。 由此可见,教师在鼓励幼儿创新时,不仅可考虑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让幼儿动手实践,还可以从材料的更新,情节的增补等方面鼓励幼儿点滴创造,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幼儿创造力。 三、从周围实际生活着手,指导幼儿亲近社会,培养幼儿各能力的发展。 《纲要》指出,“社会学习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领域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周围生活入手,在游戏中,有意识地指导幼儿亲近社会。如在“商店”游戏中,可适当增加“选购了东西却忘记带钱了怎么办?”或者是“你看到有人在商店里偷东西,怎么办?”如此这种很实际的突发事件,让幼儿从中体会了社会的现实性,也帮助他们认识了社会,对幼儿的社会教育在游戏中也得到了体现。。 用积极的环境来影响幼儿,也是让幼儿亲近社会的一种方法。如注意在游戏区设计上的暗示性,在“我有小手”游戏区里放一个废纸篓,这个废纸篓就可以起暗示幼儿不随地扔垃圾的作用。因为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幼儿不同的社会行为。又如在海洋球游戏区入口处粘上几个脚印或其他表示人数的标志,就可以起到限制活动区人数的作用……“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教师”,其中的关键,正是经过良好的设计后,环境可以起暗示作用,可诱发幼儿积极行为的作用。又由于环境是潜移默化的,是不断重复的,所以其效果往往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种种小处,也正从不经意的有心的指导中达到幼儿亲近社会的目的。 四、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指导鼓励幼儿制作玩具。 十八世纪的卢梭提出,“儿童具有他自己的真正的活动,而不真正利用这活动并扩展它,教育就不能成功。”杜威也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这一理论充分说明了游戏的重要地位。而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正是游戏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幼儿所掌握和积累的经验愈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愈丰富多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参观、旅游、讲故事、看书、看电影等方法来丰富幼儿的生活印象,为开展游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玩具和材料是进行游戏的物质条件,能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发展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经常鼓励幼儿用简单的物品来替代玩具、补充玩具的不足。如娃娃家里的煤气灶、锅子等,就可以根据外形来启发幼儿用废物来替代。就锅子这一物品的替代品,幼儿想出了许多东西,蛋糕盒,塑料盒、硬纸板等制作,这时教师就应及时表扬他们的想法,老师的表扬鼓励,可以满足幼儿愉快的情绪情感,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幼儿制作玩具的兴趣,而对游戏也有了更大兴趣。 五、注重游戏中对幼儿的评价,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当一个学习者经学习后得到一个好的评价,可能把学习做的更好,促进后期的学习,相反可能阻碍后期的学习。”同样道理,当幼儿的游戏活动结束时,不仅要认真回顾游戏的过程,更要注意激励幼儿把游戏延伸到课外,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幼儿正处于把他律转变为自律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把握尺寸,让幼儿学会自律。由于幼儿的有着自身的独特的特点,有的活泼,有的内敛,有的性子慢,有的性子急,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水平,确立他们的学习的起点,从幼儿的态度、劳动、交往、遵守规则及创造中,去发现每一个幼儿的点滴又微小的进步,及时鼓励他们,并注意因材施教,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动机和参与游戏的兴趣、信心。正确的评价会激发激励每一个幼儿继续学习,使他们玩得更好,在游戏中也学得更好。因为“成功产生成功,失败产生更多的失败”。 综上所述,要做好对幼儿游戏中的指导,教师先要充分了解游戏的性质和内涵,要认识孩子的心理,要能学着“看幼儿所看,思幼儿所思”,从幼儿的角度,用幼儿的眼光看游戏,然后才能理性地定位于游戏,对游戏进行切合实际的整改和创新,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认识,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真正使游戏发挥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