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的浮力》课后反思 《水的浮力》是上海牛津版自然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衡、压强和浮力》的教学内容,我上的是第七课时,主要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存在和浮力的方向,探究下沉物体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量,进一步获知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的一些条件,知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反思整个过程,我感到收获良多。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厘清逻辑,教学内容层层递进。 第一环节:感知浮力。通过观察水面上漂浮的泡沫塑料板,体会浮力的存在及其方向。二年级的时候感知过浮力,但是时间长了,所以课中我让学生压泡沫塑料板来再次体验浮力的存在和垂直向上的方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设疑漂浮的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下沉的物体呢?为下面的探究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水中提物比较实验 这个环节主要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下沉的物体究竟有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呢?”,学生的思维被激发,通过讨论,形成两种观点—没有受到浮力、受到了浮力。然后针对如何判断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方法进行进一步讨论,最终达成了先后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下沉物体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量的实验方案。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更进一步感知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接着,通过推手掌的小游戏归纳出物体沉浮的一些条件。 第三环节:制作“小小潜水艇” 承接前面的小游戏,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当我拿起饮料瓶按压后口服液瓶随即下沉至瓶底时,学生感觉很惊讶,当我放开饮料瓶后,口服液小瓶又上升了,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学生的兴趣激发了,都想跃跃欲试,演示实验后学生分组活动。这个活动可谓一举两得:课前让学生收集口服液小瓶和饮料瓶,既可以废物利用又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课中,进一步体验了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知道了潜水艇工作的原理,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第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本节课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除了教学设计的成功,还有关键的一点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论在小组活动中还是在观察讨论交流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了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反观本节课也暴露了自己在课堂生成性内容的把握上有欠缺。 第一、当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重量减轻了,那减轻的重量哪里去了呢?对于生成的问题,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一下。 第二、学生实验后记录的表格,若能充分的应用,则更能体现出科学的严谨。 通过本次课堂实践,不仅加深了我对新教材的认识理解,更增添了我对自然常识学科的热爱。我将致立于对教材的研究,对教法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