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后反思: 《沙洲的形成》是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模拟试验进一步探究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在课堂第一环节----认识沙洲这一部分,通过波涛澎湃的黄河视频和形成沙洲地形的黄河下游图片的对比,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对沙洲这一学生不熟悉的地形地貌很直观地有了感性认识。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对沙洲形成的猜想有很多种,大部分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而且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第三环节的模拟实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在课前我已经有了前一个班的课堂经验,在试验中学生能通过喷壶的喷洒,使得沙石被搬运,在地形平缓的地方形成了沙洲,沙洲的形成这一问题会迎刃而解。可没想到在最后一个班级的教学中,学生的试验出现了两种结果:第一种,与前一个班一样。第二种,可能由于喷水的水流大小和沙子的多少有关,出现了水流将沙子冲出两条水渠,使得流水出现分支,中间部分的地形形成了沙洲。其实沙洲的形成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原因很多,本课教材只要求学生能说出沙洲的形成与水流从上游挟带来的堆积物有关系即可。可是课堂中面对学生实验的又一种结果以及学生的解释,不可否认它是对的。于是我只能放弃了自己已经设计好的沙洲形成的总结课件,让学生来总结出两种成因。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这种情况,我虽然始料未及,但是本着保护学生的探究欲的思想,我还是临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调整,让孩子们尽情地展示并解释自己的试验结果。我感觉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对于孩子们的总结发言我没有再予以归纳,使这两条成因让全班学生更加了然于心。还有一点就是,课堂上孩子们画出了模拟试验时喷水前后的景观,所以在汇报时我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来展示并总结。课后我意识到,如果课堂上让学生拿着自己的试验结果来总结一定会更加直观和形象。 这节课的教学生成和自己不满意的环节给自己今后的教学一个启发:教学一定要灵活。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情况时,教师需要敏锐地洞察、灵活机智地应对,这样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叶澜教授说过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的没有激情的行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