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的磁性”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从交流“我知道的磁铁”开始导入,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磁铁的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磁现象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成功的方面: 1、教学目标定位正确。 这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对磁铁进行观察,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想办法探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整节课下来虽然目标达成度不是最理想,但是,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研究磁铁性质的实验活动,提出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问题,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与同伴协作完成实验和制作任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我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并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在学生对磁铁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对同一问题寻找不同的实验方法。 2、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课前安排钓鱼游戏和说说“我知道的磁铁”就是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磁铁的兴趣。这样既把教材的活动一作为课前谈话,导入新课,又减少了一个环节,增加了学生探究的时间。 3、能够把握教材思路。 活动一:交流我知道的磁铁目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对磁铁的认识和经验,交流已获得的对磁铁的认识。 活动二: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引住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引导学生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的,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学生在实验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时,可能会发现磁铁的其它一些现象(在一定距离时能把铁吸过来,隔着物体能吸铁,两端磁性强),可让学生自由交流,引导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活动三: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重点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来设计这个实验(看回形针吸得的多少;看距离的远近;教材上的两种办法)。能用数量来描述磁铁磁性的强弱。 二、感到的不足: 1、教材处理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 要使学生比较充分地进行探究,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仍考虑环节之间的过渡,花去了不少时间。由于是上公开课,更是小心翼翼,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 2、教学思想的转变还不够到位,学生的探究还比较肤浅。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运用方法进行探究也是重要的。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这一问题时,我虽引导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但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却不尽人意。那么,在这两者之间肯定要教师做些什么,或者说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或引导。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学生在观察、实验、合作中学会探究并要持之以恒,这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培养,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深入探究。 1、 高估了学生探究能力与习惯。 原以为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科学课的洗礼,已经养成比较良好的探究能力与习惯。但是在探究过程中,有些学生是在真正探究(解决问题),还有些学生却在玩(把回形针连成串、争抢磁铁等);小组里没有学生去认真填表格;交流探讨的氛围不浓。 2、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渗透较少。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正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观念,作为一个一线的科学课教师,让我们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努力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