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由于教学策略的不当,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能否建构一节高质量高效能的思想政治课堂,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本文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的灵魂作用,以一节公开课为例,尝试对建构高中思想政治课高质量高效能课堂的路径以作探究。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三维目标割裂。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要落实三维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时往往不能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或者干脆把三者割裂开来处理。表现在:①和过去传统的教学一样,过于关注知识的讲解和解题技能的训练,整节课只不过是知识的推导和避免做题的陷阱。这样做的结果固然对考试得高分有用,但由于它完全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这种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不会起任何作用,考试完之后,也就是被抛弃之时;②看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作用,也设计了活动鼓励学生发言,也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不过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却因为过于肤浅,也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更谈不上是在学习,因为真正的学习意味着学生要采用“深入”的而非“肤浅”的方法。这样的学习不仅指对知识的记忆,还要求学习者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事物的领悟;③蜻蜓点水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那就是在知识的讲解之后,在情感上再进行升华,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感化和教育,起初看起来效果也不错,后来却总觉得像是硬生生给贴上去的,只是一点而过,显得空洞无力。 2.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教师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不能将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学生学习过程相整合,教学实践中,过分拘泥于教科书,不敢对教材上的内容做任何顺序上的调整,甚至连一个标点 号也不敢轻易改动,教师和学生都成了教科书的奴隶,师生的怀疑和创造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也完全被抹杀了。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的灵魂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解决的路径有很多。广州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三维目标的首位,笔者认为这一探索抓住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如果时刻能牢记这一点并真正贯穿整节课的教学,那么以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建构高质量高效能课堂也就不难实现。笔者以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节课为例,阐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定位对建构高质量高效能课堂路径的启发。 笔者认为应该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这一灵魂应该在上课之前就确立下来并贯穿整个教学始终。以本节课为例,教研室张云平老师给的意见是“哲学史就是人史”,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哲学史其实就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对同一哲学问题不断思考的历史。因此,这节课的讲解就不应该是一个个哲学观点和人物的罗列,或者只是简单地把唯心主义哲学家及其观点进行批判和抹杀,相反,从一开始,笔者就确立了要帮助学生尝试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观点,找到其这样想的理由,然后再通过问题的显现以及这一哲学家的回答来指出其问题所在,进而为批判其哲学观点做好铺垫,从而也顺势帮学生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正确立场。这样,通过学生的不断思考,就能初步感受到哲学思辨的魅力,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似在最后才完成,其实,在讲课之前,它就是这节课的出发点,并贯穿于整节课,是这节课的灵魂。 就这节课的具体展开来说,笔者是这样做到上面这一点的。通过苹果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苹果的存在是依赖于我们的感觉的,只有看到、摸到、闻到,才知道苹果的存在,顺势导出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以及王阳明的“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这些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在学生理解了这些哲学家思考问题的角度之后,我再抛出“花儿的苦恼”这一问题,那就是一个人的眼睛一睁一闭,花儿是不是也要一开一合,再给出贝克莱的解释,贝克莱是这样说的,即使一个人闭上眼睛,花儿也不必合上,因为还有其它人在感知它,即使所有的人把眼睛都闭上,花儿也照样可以开,因为还有上帝在感知它,而承认上帝的存在恰恰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样,又顺势导出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再通过学者和神父的对话,指出证明上帝存在的逻辑矛盾。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唯心主义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其不足之处,认识到唯心主义是不可信的,为树立唯物主义做好了铺垫。 在研究唯物主义的三个派别时,也是遵循这一思路,比如泰勒斯为什么会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这一观点,它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学生马上想到是因为科学不发达,只是在猜测,然后我再展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这一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学生感觉到这一观点比刚才要靠谱,因为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有其科学依据。然后我再发问,随着科学的进展,原子是不是就是最小的,它就是本源吗?学生马上指出还有更小的电子、夸克等等,这样学生就明白了任何哲学观点其实都有其时代性,也明白了唯物主义沿着这条道路其实是行不通的。那么,唯物主义该怎么办,学生说要靠马克思,我说马克思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当然回答不出来,这样就吊足了学生胃口,我再解释说马克思跳出了这一思路,不再去寻找最小的物质,而是找到了万事万物的共性,那就是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用《见与不见》这首诗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马克思的创新之处。 由此可见,整个过程思考下来,学生自然而然就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自觉地批判各种有神论观点,至于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相信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恰恰是以往学习靠机械地记忆所做不到的。可以说,正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灵魂作用才真正打通了知识目标的任督二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起到了统领作用,而不仅仅是画龙点睛。上面提到的三维目标的割裂和内容缺少整合的问题在这里也得到了解决。 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灵魂地位,自然而然还会关注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张云平老师说“哲学史就是人史”,我认为其还包含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要能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因为,张老师给的另外一条建议就是,“可否通过哲学史典故提升学生对哲学的兴趣,也就是多点人文”。 因此,在讲解本节课所涉及的哲学家的时候,我都会介绍一两个关于他们的小故事。比如泰勒斯,当有个女人嘲笑他说哲学家无用的时候,他以正确的预测明年橄榄将大获丰收而赚得哲学史上第一桶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泰勒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其“水是万物的本源”观点看似简单,但却相当不易,这样其优点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再问学生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也只能想到水这一具体的物质形态时,学生也就明白责任不在泰勒斯,而是时代的局限性,这样以其为代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局限性也就能理解了。 还有马克思,在讲解马克思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同时也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这一辩证思想时,我就详细讲解了马克思当年追求燕妮的故事,以这个故事说明了有些事情虽然不受我们的支配,但人的能动性还是不能忽视的。也讲了马克思和燕妮之间家庭背景悬殊的事实,燕妮作为一个出身高贵且不乏追求者的女孩,为什么会愿意嫁给出身一般的马克思,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又心甘情愿地跟着马克思四处流浪、受尽苦楚,无怨无悔地支持马克思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事业。这样,学生在为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感动时,我再顺势点拨,学生不禁要想,马克思本人肯定具备某种特有的魅力,也体会到了马克思为共产主义事业所做出的牺牲,这样,马克思在他们心目中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值得人们去深入了解和学习的人。马克思所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可信度也就随之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随之生成。 综观本节课的展开,无不体现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灵魂和统领作用。事实上,就一节课而言,如果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落实,就谈不上是真正的高质量高效能课堂。因为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既没有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个生命体的尊严,更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对学生的成长起促进作用。高质量高效能的课堂应该是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而这一点,只有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突出其灵魂地位,才能真正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