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反思 本课是《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文化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框题学生通过对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和意义的感悟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领悟“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理解“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培养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完课后,我仔细回味,通过回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这节课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遵循了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重视教学内容活动化,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做到了教师愉快教学,学生快乐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展示踊跃,参与意识强,师生关系融洽。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三维目标设计合理,操作性强,关注学生生活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整合政治、历史和地理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意义的教学需要,引用了大量的历史素材,用史实来说明文化交流的途径以及文化交流的意义。多数材料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联系地看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建立了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在教学中,我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不是以“权威”者自居,而是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尊重、理解、宽容、赏识、激励学生,适时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积极向上追求进步,在活动中,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形象直观,提供的信息量大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我运用上海世博会的视频和中意文化交流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迅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愿望,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活动之中,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第五、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学习方法。如案例分析的方法。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有商人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可以引导学生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如比较的方法。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对比,看看不同传媒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都是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特点结合起来综合思考后确定的,绝不是为了课堂的好看而随意确定的。 第六、注意联系现实,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在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的教学中引入了近百年来从海外学成归来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的照片,让学生体验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人口迁徙教学中,引入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让学生体会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表现在:因时间关系,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影响讨论较少。这项工作涉及的内容、学科较多,在课堂上我就刻意回避了。补救的措施是可以把它作为基础较好的同学的课外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