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完之后,有如下感受: 第一,对教材要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基础也是前提。我认为,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表面上对教材内容熟悉、掌握。例如,我在讲述本课时,课本上主要讲述的是“从众现象”的定义及理解。而在教参及目标检测上,还提及了“从众”的定义,两者略有区别但不能混淆。 其次,对于教材的理解要有深度。在本次讲课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关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要有深度、厚度,不能给人轻浮、浅薄的感觉。例如,在讲授从众的积极作用时,我应该从小处到大处,逐渐分析上升引导,这样才能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对教材的驾驭,才能体现一节课的高度、深度,不止于觉得浅薄,不能触及人的心灵。受益匪浅。 再次,这也体现为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对教材内容掌握之后,就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同时,在试讲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在实践中新的感受。因此,这时如何更好的更流畅的讲述本课,就成了一个问题。现行思品教材,存在知识点散、不条理的特点,因此,在讲授的过程那个中,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有效性。思品课本身讲授的内容即说理、教育,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教育效果不好,同时,如果在一课中形式单一就会让学生、让老师感到疲劳,不易于教学效果。因此,在本课的教授过程中,采用了:游戏、录像、漫画等活动形式,应该说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第三,选材用材恰到好处。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不能空有其表,要把材料本身用透彻。 第四,关注学生本身,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课程应该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例如:本课设计了让学生寻找自己身上的从众行为的小活动,设计了让学生参与其中的闻气味的小游戏,编辑了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四幅小漫画,展示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图片……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学生喜欢,老师也用的舒服,课上的畅快。 第五,问题及追问的设置是门学问。在历次的参加教研活动、展示观摩课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追问”。这大概就是一位老师引导学生自然得出结论的一种巧妙的方式。不要想通过一个问题得出结论。而且切忌设置问题过大、过空,这不符合初一、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 第六,教师的素质要求。这包括点评到位,有针对性,包括教学机智以及语言功底的锤炼等等。 一堂令人满意的课,一节符合情景导学思路的课,必应有很多的要求,具备很高的标准,但我执着的认为一堂课只要有一个亮点,它就会“令人满意”!就会给人留下印象!从我们德育教育来讲,就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就有助于我们达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因此,努力制造亮点将是我在下学期工作中努力探索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