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反思】 《日益富强的祖国》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第二课。本单元设计是从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来入手,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变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结合我校“课前探究、教师点拨、课堂展示、知识测评”的这一原生态教学模式,设计了这一教学过程。现分析总结如下: 一、 课前探究,给力课堂。 “小探究,大作为”。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探究的原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主张“课后力气,课前花。”更重视学生的课前探究。好的课前探究题不仅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学习导向,还能带给学生知识性的收获与思维性的思考,更能发展学生的思辨性与创新性。实践证明:因为,已经有准备,所以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与学习热情都特别高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与实效性。 二、挖掘本土,活用资源。 为让孩子们感受五六十年代人们的艰苦生活,特意邀请校外辅导员陈爷爷亲临课堂现场讲述他小时候的艰辛生活。让孩子们汇报课前所了解到的当今自己西樵本地的养殖种植基地与情况,学生的知识与情感得到共营共生。整堂课洋溢着浓浓的本土气息与生活气氛。用身边的现实资源提升了教材的时代性、拓宽了课堂的外延、提高了总体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只有走进生活,用孩子们身边的人、真切的事、近处的物,进行启发教育,是最贴近孩子生活的本真教育,是最易拨动孩子心弦,得到的教学效果才更好。 三、小组汇报,展我风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 见解,能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因而“课堂学习小组的展示汇报”成为我们探索品德学科“原生态课堂教学”的主角,要求每课必展,力求有效多展。 四、创设情境,感悟生活。 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情实感,能动的、有活力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因而,情境教学更容易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受到德育的熏陶。 当然,这节课仍有许多地方引发自我的思考:如教师的语言机智的锤炼;学习小组课前探究的有效指导与展示的有效指导等都需要不断学习、完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