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我有两种设想:一种设想是按照教材所提供思绪,首先让学生看图说说:“他们为我做了什么?”但是,通过预测“学情”,我发现教材所呈现的劳动者,学生并非了解,有的即使有所知晓但也只是浮光掠影,于是我否定了这一思路;第二种是我让学生组成小组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但是小组合作的方法需要老师的指导,课外的小组活动需要家长的配合,预想了“可能性”后,我也否决了。 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在我们关注“生成”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全盘摈弃“预设”。只有教师的预设越周密,才能为即时“生成”提供更为宽阔的舞台,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更加充分的“弹性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儿童这个主体上,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孩子们与自己关系部太密切的劳动者离得较远,意识不到别人在为他付出,为此,通过播放各种各样的图片、课件,来拨动孩子们的情感值弦,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对身边人的关注,把这些悄无声息辛勤劳动的人们由幕后推向前台,让学生感受到有很多劳动者为了我们辛勤地付出着,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树立人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生态观,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了解了“劳动者”的概念。在可结束时设计课后采访劳动者,给劳动者送祝福卡片的活动,让孩子们的心始终被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感动着。这样的设计符合品德课以情促行的认知规律,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