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我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进学生的生活,通过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通过教学,我认为基本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因而,教学内容要具有真实性,让儿童面对真实的生活,引导他们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分享生活,进行切实的情感体验,自觉提升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促使儿童对自己的整体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拓展,为未来的幸福生活作好充分的准备。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教学中,我以儿童实际的生活为例子,努力挣脱教材的禁锢,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课堂教学的素材,为孩子们打开生活的窗户。因此,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一天的生活安排,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和时间老人做游戏,表演出自己在一天中所做的事情,由此发现有部分孩子由于没有合理安排好自己放学后的一段时间而产生的一些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从孩子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展开讨论,找出原因所在,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表。材料来源于孩子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感受。这样,不仅更能贴近孩子的心灵,更加容易地被孩子所接受,而且学生对自己用眼睛发现的德育素材将更加感到真实可信,更能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这就为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奠定了基础。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传统课堂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偏差,使得教学过程呆板、枯燥。叶澜教授认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他不可能百分百的按预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