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反思 宏观与微观相联系是化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思维方式。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教科书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一节,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联系生活实际中水的三态变化,这一典型的宏观现象,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探索并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的微粒观,以便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为后面学习“水的分解与合成”等知识打下基础。从课堂的实施效果来看,学生们表现还可以,但也有一些不足,以下是本节课的反思。 初三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这是探索活动中必备的心理状态。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变化的条件,同时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具备了化学实验的基本能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上看,抽象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但思维能力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还需要具体的形象做支柱,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结构和分析物质的变化有一定难度。课堂一开始从哈尔滨的冰雕入手,激起了学生们很大的兴趣,学生们对冰雕的消失肯定不陌生,但是当我提出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困惑。并且表现出了探究的欲望,导入效果比较理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画出分子的模型,其中有几个同学的分子画的非常的号,尤其是有几个后进生画出的分子考虑到了分子的内部结构。从学生们的参与度来看,他们整正的参与到了课堂中去了。本节课设置了两次画出分子环节,在接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