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反思】 楞次在分析研究了各种电磁感应现象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得出楞次定律,用极为精简的文字概括出来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规律。设计教学时,让学生体验物理规律的过程,感受了归纳法分析实验数据的一般思路。 1.教学时首先设计了与实验相关的三组数据,从这三组数据发现感应电流方向与其磁场方向有规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发现这里的规律是安培定则的具体体现,尽管非本节课寻找的物理规律,但对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有所帮助。比如,若能判断出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则能够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现有数据难以找到隐藏其中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并提出与实验密切相关的两组数据,即原磁场磁通量如何变化、两个磁场方向的关系。完成数据表格后,将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要在错综复杂的数据中找到规律,需要将数据进行分类,得以去伪辨真。少数学生找到规律后,教师设计了将数据重组,让磁通量增大和减小的数据移位并列,之后全体同学都能看出了规律。 找到规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规律简化为“增反减同”四个字,又将“增”、“减”统一为“变化”,“反”、“同”统一为“阻碍”。教学时,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法分析数据,这是本节课亮点之一。 2、定律应用时,教师可以先整理思路,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分析具体问题。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反其道行之。解读定律之后,立即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之后对分析思路进行整理,提出四步基本程序。这样的教学设计,表面上学生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实则授之以渔,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是本节课教学亮点之二。 3、设计时将一个极为有趣的实验,安排在课堂的后半部分,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该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兴奋点若全部集中在课堂的前半部分,则后半部分相对较弱,有虎头蛇尾之嫌。现有设计,将兴奋点分散在前、后两个部分,随着教学的不断进行,学生研究问题的热情不断被提高,呈现梯度上升。其二,该实验可以通过“增反减同”这个思路分析,还可以从相对运动角度分析,挖掘出“来拒去留”这个思路。 在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之后,教师提出让学生重复实验或观察仪器,这里绝不仅仅是让学生玩一下实验。第二位学生上来后,确实观察到仪器奥妙之所在,教师以一种极为夸张的姿势,将仪器展示给所有学生观察,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差异性。学生用增反减同的思路解释实验后,教师提出有没有其他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应用阻碍二字。 备课时,还有第二种思路,分析如下。教师以该实验引入课堂,紧接着从“排斥”引导学生判断环形电流的磁极,然后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引入教学后无缝进入到新课教学阶段,且从排斥进入电流方向判断非常合乎学生分析的逻辑。但考虑到学生兴奋点设置问题,以及本节课注重体现归纳法分析实验数据,再现楞次定律得出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之,故排除了该教学设计。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能够很好的体现了教师的设计思想。该实验的设置及其教学,是本节课亮点之三。 4、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演示实验时仪器的摆放不是最佳视角,影响了该实验的可视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实验效果的观察。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设计教师如何教,还要设计学生如何学,每一个细节都应尽可能考虑周全。这一点可谓本节课遗憾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