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反思 本学期高一年级全面实施“二期课改” 课程。新教材强化了物理探究的过程,突出了科学方法的教学,新增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了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本学期我开设了一节“滑动摩擦力”的教学研讨课。 本节课内容是属于拓展型的,教材安排意图是要学生通过问题提出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进而通过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课中,我首先通过引入,得出概念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猜测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所提出的猜测。而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为了降低难度,在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学习中作了一次铺垫。即当①匀速拉动木块而木板不动时,有F=f;②拉动本板而木块不动时,也有F=f,且无论怎样拉动木板,对木块来讲,由于静止,总有F=f。 从上课效果看,由于我们的学生缺乏训练,特别对设计实验,学生更是很陌生,所以说无从着手。而40分钟的一节课内,要想进行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学生对“提出假设,作出猜测”还是不错的,但对“实验设计”这一环节仍没能有太大的突破。一周后,徐汇中学刘老师开设了一节“力的合成”研讨课,也试图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从而得出结论。但上课之后发现学生对“设计实验”有相当的困难。为进一步探讨如何突破“实验设计”这一难点,于是教研员桑老师决定自己上一节“滑动摩擦力”。从最后的效果看,学生确实对“设计实验”是有困难的,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因此,我感到本堂课应把教学目标缩小,根据这一实验的特点,可以定位在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这一个点上,主要解决如何合理设计实验,使误差较小、实验方法更优、操作更方便这一教学目标上,创造较为充分的时空,让其在“做中想”,“做中学”。尽管事先估计到这些,为了让学生能想到较理想的实验方法,在讲到摩擦力的方向时,当时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两幅图,作用之一就是为后面能设计出实验方法做辅垫,而事实上学生还是很难想到这一方法。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适切学生实际,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而千万不能片面追求完整性,想在一节课内解决所有的问题,结果反而使什么问题都没解决,真所谓欲速则不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