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后反思】 教学结束,掩卷沉思,做简要分析,有几个问题的解决较为满意: 1、如何解决基础知识落实问题? 框架设计思路明确,对于“解放战争为什么打?-怎么打?-打得结果?”这样一个知识体系脉络,简单明了,教学落实不错。特别是处理大容量的历史知识时,化繁为简。 2、如何对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从思维探究的角度,做到了立足历史的当时情况,立足学生客观历史知识背景较薄弱的实际,适当补充史料,对问题进行循序渐进的梯度设计,带领学生逐步深入探究问题。 比如,对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问题的探究,书本上给出的是结论性的描述语言,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本质?我们不能拿历史的结果来代替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分析判断,历史结果只能是证明,而不是用结果来代替过程。 历史尚未发生之前,两种情况皆有可能,我们应该跟学生凭借现有的史实进行思考判断,特别是对此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的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即教法的研究是教学生学习思考的研究,立足于历史客观现实推究未来的历史发展脉络,这样的方式,将是今后教学的重点突破所在。 3、情感价值的培养? 不刻意输入历史结论性的语言,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历史的过程,在论证、思辨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结论的认同,即学生形成正确历史价值观的过程。 4、教态大方、语言有一定感染力,让历史课同时成为师生情感的课堂。 以上四点是感觉落实教好的地方,不足有两处: 1、照顾学生直观感知的需求使用录像,但处理上,资料略长,再适当精简更好。 2、与其他文科不同,历史的思考和分析探讨要基于史料的占有为基础,否则很容易形成无谓的课堂问题探究,所以在学生历史背景知识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如何进行适量史料的补充,引导学生思考成为难题。过多有堆砌之嫌,过少的史料,会让学生思考过分天马行空,学生常常会将历史的客观背景与现实的背景、其他时段的历史混淆起来。 本堂课有所突破,但总体不太满意,学生多数仍处在被动获得教师提供的史料基础上,没有自身历史背景知识介入联系,使得深度的思维探索难以展开,课堂未能较好发挥学生主动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