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奇特的脸》反思 《一张奇特的脸》.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泥塑的方法制作奇特的脸,不仅是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挥,于奇特之中发现美,创造美.既然是"奇特的脸"我认为课的设计也应该体现一些奇思妙想,这样一节课的学习可堪称"珠联壁合". 首先,击鼓激趣.击鼓传花的游戏一直是小朋友们喜爱的群体游戏,我把它作为课题导入,但是动了一个巧妙心思,把"传框"作为"传花".得到空画框的同学在画框内做怪脸,旧游戏新玩法,本身就体现了一个"奇特",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塑造出了许多生动奇特的脸,孩子们在玩中快乐的创造着,体验着,欣赏着不同的脸造型.接着就要"趁热打铁",这个"热"是孩子们刚刚在游戏中焕发出的创作热情,而这种热情和创作意识还只是无形的,或者说是散随的,原始的,从艺术角度看仍然需要引导,修饰,使之成为真正的具有美感的"艺术品"."打铁"就是要锻造这种刚刚萌发的创作之火,使之成"钢",成为具有美的意义的东西.于是我让古今中外的头像艺术品映入学生的眼帘.非洲的木雕,中国的京剧脸谱,古埃及的面具…….让学生体会这些艺术品奇特造型的同时欣赏其中的美. 由于艺术家们的作品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所以多数作品看上去很恐怖,很丑陋,这么丑的形象需要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帮助他们认识理解这些造型,不仅*学生的感受,重在引导和启发,使他们发现"奇特"之中蕴含的美.教师以不同的形象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如:要用发现的眼光欣赏,"这个丑陋的形象,鼻子比例的延伸与脸形结合的十分完美";"一个恐怖的形象,仔细观察,却可以在它脸上发现一个美丽的微笑"等等.使学生体会出奇特本身并不都是非常美的,但其中充满了美,包含着艺术气息.作为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如何从中将美的东西挖掘出来,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变丑为美.有意识的讲解会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他们虽小,但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速度快,不仅增强了感悟美的能力,更激发他们继续创造的欲望,也为他们的创造指点了"迷津". 最后,要把握好他们的这种热情,引导学生在修中创造美.把击鼓传框中你创造的脸自己修改一下,一定要更"奇",更"特",但要"奇"的合理,"特"的有味.鼓励学生大胆的将泥塑材料与其他材料结合,拓展学生的创作空间.结果呈现出了许多具有个性化的作品,似乎每一件作品都孕育着一个奇特的故事.孩子们在喜悦声中编织,讲述那一张张奇特的脸背后的美丽故事.将学生潜在的趣味储备和临场的想象力激活,层次鲜明的穿插拧绕在一起,欢乐愉悦的课堂情景自然会营运而生—《一张奇特的脸》,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洒下奇特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