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小鼓响咚咚》时,我加了很多围绕歌曲的节奏、表演等环节,一是为了避免仅仅歌唱带来的枯燥乏味感,二是为了开拓学生思维,让手、眼、心、脑齐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好歌曲的节奏XX X X| XX X -|| ,我设计了身体的动作,打击乐器的演奏来让学生感受新课气息,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渲染好气氛,营造了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为下面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歌曲,提高学生对音乐强弱变化的感受和变化能力,实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作了充分准备。再者,学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模唱、分句教唱、分男女生唱、师生接口唱等方式,能基本掌握歌曲的节奏及强弱,完整的演唱歌曲。在艺术实践中,歌表演的部分,由于没怎么带动学生的气氛,所以学生在表演时不够活泼可爱。有少数同学有点跟不上节奏,这还需今后多加练习。在拓展的部分,我向学生介绍了千姿百态的鼓,这不仅能突出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眼,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 由于自己专研教材还不够深,对学生的学情预设也不够,所以在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一些不足之处,这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加强学习,通过自身努力,使自己在音乐教学素质能力与水平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在教音乐欣赏《京剧锣鼓》时,将学生分成四小组,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乐器——镲、小锣。先介绍京剧的相关知识,接下来出示节奏节奏刚出示,四组的学生纷纷的击镲表演起来。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此时的课堂真是“乱”到了极点。我并没有喝令他们停止,而是笑眯眯地看着他们表演。学生的表演五花八门。有的击镲表演,节奏忽紧忽慢。有的跟着节奏表演,动作和表情都十分有趣,把京剧锣鼓的情景表演得活灵活现……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个“齐”字,座位要齐,歌声要齐,动作要齐。欣赏课更是让学生静静的坐着听音乐,欣赏前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准发出声音,不准做小动,认真听。欣赏结束后教师照本宣科的把作品介绍一下,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从上课到下课,学生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没有一位学生敢做出“越轨”的事。 孰不知这种所谓整齐、所谓安静的课堂无形中扼杀了多少个“贝多芬”、“莫扎特”式的音乐天才;这样的音乐课又怎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