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内容中的一个“传统课题”。我设计本课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民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比较、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观整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学生愉快地在观察中学习了数学;在操作中学习了数学;在生活中找到了数学,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氛围,教师真正地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1、新颖。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法,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利用天平的学具从天平的平衡引出等式,既触动了学生的心理,又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当教师在天平一侧放上未知质量的桔子时,学生联想到并摆动这时的天平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平衡、左边下沉或右边下沉,学生能自觉用字母表示求未知数。左边下沉,X+50>150;右边下沉,X+50>150;平衡,X+50=150。用天平的演示,让学生读出了数学,明白了左右相等是用等号连接。如果左右不相等时,用“>、<”来连接,顺理成章又得体自然地进一步引出“等式”和“不等式”。接着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利用直观的天平平衡初步感知物体质量与砝码质量之间等量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用生活语言说明事件,进而用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描述事件,再到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紧接着在认识方程的过程中注重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首先要求孩子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等式进行分类,然后再梳理不同的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揭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对于分类思想的渗透,自然而深刻。学生在分类比较的过程中,不仅把静态的数学知识(思维结果)激活为动感的数学知识(思维过程),而且把知识教学延伸至顺向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的渗透。 设计匠心,想法独特,既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现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科学的本质是“来源与生活,运用与生活”。通过观察,探寻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在辨析中也看出了方程的两个条件。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同时观察、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较好的渗透。 2、探索。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教学的发展。”本节课方程的意义如果以概念形式加强给学生,学生也会很快的记住,但是却没有自己深入学习,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摆动天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到的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进而抽象出相应的方程。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 3、实在。充分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得实在,学有所得。托兰斯指出,要在承认儿童具有可开发的巨大创造潜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新的机会,让儿童能够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或从事其他活动,减少不必要的规定,培养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把各自的想法用式子表示出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四人小组互相交流、检查,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过程、结果也由学生自己来体验、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我们看到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落实,学生定会学得积极主动,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习效果自然明显。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活动的殿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力求让整个课堂变得轻松、和谐。力求让生活走入数学课堂。我想,只要坚持做下去,学生将会更加快乐的学习数学,并深深的爱上数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