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同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更深层次的思索,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并且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了估计能力的培养。因此这节课必须通过手脑并用才能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所以教学思路应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以游戏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估计意识。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猜想,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2、发现问题实验——猜想的深入 当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相矛盾时,引起了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要让学生先通过有限次的实验,对结果有一个初步的猜想,然后通过相对严密的“数学化”的过程,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让学生思考掷出的和有多少种可能性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掷一掷,看看能掷出哪些和,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组合”的知识,说说可能得到哪些和,为什么不可能是1和13。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看到掷出的和在2至12的中间位置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在两端的可能性比较小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组合”的角度去思考原因,使学生理解这种结果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由各种组合的多少决定的。 3、解决问题实践——猜想的验证。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把猜想与探索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两性循环。 发现问题后,师生必然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较为圆满地解决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并总结出了“想学好数学不但要动手还要动脑”的道理,引导学生去解开生活中的小秘密,最后的摸奖游戏,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