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接受”学习也有创新 ——听《用字母表示数》反思 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不过老师们也意识到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接受性的学习,因为有些内容并没有探究的价值或学生的知识储备达不到探究要求,就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取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的简写环节,对接受性学习作个比较,以便对接受性学习有新的认识。 【案例1】 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边长显示为a)如果用字母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C表示正方形的周长,s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这两个计算公式该怎样表示? 生:面积公式s=a×a;周长公式c=a×4。 师:(指住公式s=a×a)谁来帮助解释一下? 生:s=a×a表示长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师:像这样两个a相乘,还可以写成a2,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教师又依次写上两个字母的平方数和一个数字的平方数让学生读。) 生(齐): b2读作b的平方,表示两个b相乘;c2读作的c的平方,表示两个c相乘;1.2的平方,表示两个1.2相乘。 师:(指住公式c=a×4)请一个同学解释一下? 生:c=a×4表示长方形周长等于边长乘4。 师:c=a×4你还想到什么? 生:可以表示成c=a·4 师:还有一种表示方法:c=4a …… 【案例2】 师: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还记得怎么计算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能用字母表示吗? 生:能! 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C表示正方形的周长,s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这两个计算公式该怎样表示?(板书:c= s= )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两个公式,并汇报、评价。) 生1:c= a×4 ,s=a×a 生2:c= a·4 ,s= a·a 生3:c= 4a, s= a2,读作a的平方! 师:a2表示什么? 生3:表示两个a相乘。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生4:那有没有a3呢?又表示什么呢? 生3:有的,读作a的三次方,表示3个a相乘。 …… 【反思】 像s=a×a也可以表示成s= a2,这是平方数的简便写法,是由数学家经过长期的实践规定下来的,写起来比较简便,并没有探究的必要,选择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是合理的。然而,片段2和片段1相比,虽同是接受性学习,但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 1、接受也可以是学生教学生。片段2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了解到部分学生在课前有预习的习惯,对简写可能有所理解和掌握,教师就预设了学生尝试写字母公式、汇报、评价这一环节来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并把教师的讲授生成了学生教学生。学生瞪着怀疑又欣赏的目光仔细地听同学讲解着,课堂充满着一种生命活力,这样的接受难道不是一种乐趣吗?而片段1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形式过于呆板,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学得沉闷,缺乏生机。 2、接受也可以是一种探究。很多人将探究与接受看成是对立的,认为接受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谈不上探索研究。其实不然,真正的接受不是盲从,而是理解的接受,接受者必须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也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片段2中那个生4提出有没有a3时,已经是对a的平方有了一个正确的判断,并理解的接受了,同时又引发了自己的探究,甚至还会想到a的n次方是什么!学生的思维顿时开阔,创新就此展开。 看来,接受并非就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它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接受。接受也并非就不能有探究、创新,它可能间接孕育着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