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三年级下册的《重叠问题》,从现场学生活动的完成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来看,这次教学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启迪和有效发展,能初步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并没有给“重叠”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如何运用集合的思想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体会和感知这一概念的意义,进而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确实比较难,而且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也不好把握。在经过和同组老师的商量及试教的情况,我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与改造。事实证明,这种调整与改造是有效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概念的清晰形成是有效训练儿童数学思维的基础。 一、“重叠”概念的形成经过了3个阶段,从具体表象出发,循序渐进,逐渐抽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拓展和提升,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数学化”。 1、游戏引入,初步体会“重叠”。课一开始,我让拿花的同学听口令举花,台下的同学仔细观察判断。这时候,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看到有同学既拿红花又拿绿花,初步渗透“既拿……又拿”、“拿”与“只拿”的区别。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两个不同集合中会有重复部分,初步建立“拿红花的同学”、 “拿绿花的同学”、 “只拿红花的同学”、 “只拿红花的同学”、 “既拿红花又拿绿花的同学”等5个集合。 2、填写表格,初步建立表象。在学生把自己姓名填入表格时,既拿红花又拿绿花的同学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就填入“红花”一类。这时我要求台下学生判断并想办法解决,大家一致认为既拿红花又拿绿花的同学不能只填入“红花”或“绿花”一类,可以放在中间位置。接下来要求学生圈出集合图的雏形,使学生明白重复部分会被圈进两次。 3、自学教材,逐步形成概念。在这个环节,我大胆地设计了让学生自学,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还可以象书上那样用“两个圈中间重叠一部分”的办法来表示刚才的表格。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从表格到图的过渡,然后我用了和红花绿花同样色彩的圈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