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反思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必修5中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于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因此,在讲解小说时教师常从理情节、析人物、抓环境、明主题这四个方面入手。可我认为从我所教学的学校的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理清小说的情节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同时《水浒传》中英雄好汉的故事和它所表现的主题“官逼民反”又是为大多数学生熟知的。相反,小说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倒是学生们容易忽略的(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确容易遗漏细节),因而,我把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细节描写和行为细节描写来掌握人物性格,从而明确文章主题作为解读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改的大前提下,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以什么方式切入,怎样提起学生兴趣,如何结合时代特色,赋予一个传统课文以时代意义,是需要动脑经解决的问题。 在准备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学者鲍鹏山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说“《水浒传》是一部恐怖主义小说”,这给我很大启示,想到怎样评价《水浒传》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所作所为,历来颇有争议。在那个时代,社会完全丧失了公平正义,那种情况下底层社会的老百姓、安分守己的良善之辈人都只好还回到原始状态,靠自己的拳头来保护自己。这个时候,林冲们以暴力反对暴力,站在弱者的立场上为民除害,老百姓自然就会解恨,自然会认为好汉是好人,这正是《水浒传》之所以有它的正面意义且为历代的读者喜爱的原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社会进入了昌平时代,法治社会的时候,这种拳头的正义就颇具争议了,再加上近年来暴力叙事作为活跃的狂欢化职能已经泛滥成灾。从外国的昆廷•塔伦蒂诺、北野武、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到国内的张艺谋、吴宇森,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将暴力当成了电影中必不可少乃至主要的美学元素。近年,“暴力美学”已成为电影研究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再联想到文学作品中一直不乏暴力叙事,从《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古典名著到现在的小说《红高粱》《亮剑》等都有对暴力的直接呈现。那么怎样让中学生正确看待文艺作品中暴力叙事,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于是决定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为例,以林冲手刃仇敌(这个场面客观讲比较血腥,但是,却不影响本文成为中学课本中的保留篇目)入手,让学生从被杀者和杀人者两个角度分析暴力的产生是否具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这一切入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头开的比较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水浒传》的内容为大家所熟知,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认为林冲杀人是合理的,但是为什么合理,学生容易抛开课文,从《水浒传》的相关情节中找依据进行分析。我自己刚开始也过多的把时间精力用在研究暴力美学上。这样导致文本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虽然解决了怎样看待暴力叙事的问题,但语文课不管怎么改革创新,也不能脱开文本。经过调整,决定从杀人者和被杀者两个角度分析,因为被杀的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赶尽杀绝在课文情节中能明显找到,分析这一方面第一可以熟悉情节,第二还能让学生对“官逼民反”的这一主题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后,就把重心放在分析林冲的性格特征以及性格上的转变上,课文中有丰富的细节为塑造这个人物形象作支撑,而他性格的变化不仅能突出“官逼民反”的主题,还能让学生看到暴力背后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以及惩恶扬善的本质,再结合课外作品中的相似的例子,学生就能解决暴力美学具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当然也就顺理成章的解决了怎样看待文本中的暴力叙事的问题。整个过程并没有脱离文本,学生也学会了从细节描写解读人物性格,分析文章主题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生活是一门遗憾艺术。课上完了,也产生了一些遗憾一些困惑。首先说说遗憾,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虽然本堂课采用了“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尽量让自己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但自我感觉虽然做到了适时地启发点拨,但还是觉得教师牵引过多,掌控欲太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的学生“自主”做的不够,课堂上没有做到完全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的突出。另外自己也一直在有些方面比较困惑,一个是在课堂上似乎除了问答式和讨论式之外,找不到更好地让学生活动起来的方法。另一方面在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时,怎样把握好度;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怎样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的同时不会使课堂回到传统的教师唱主角的老套路中去。这些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