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两个比喻讨论开去 ——《咏雪》反思 开学第三周,上《咏雪》。 讨论谢朗和谢道韫之间的两个比喻,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你更偏爱哪一个?意想不到的,孩子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君稳健地站起来,率先发言:“我觉得谢道韫的比喻更好。因为盐是一颗一颗的,直接掉下来,并不像。而柳絮飘飘扬扬的,让人感觉更美。” 此言一发,如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吹皱了“一池湖水”。许多男生都坐不住了,手举得恨不能贴着我的脸。 隆,一向冲动,跳起来反驳道:“课文中不是说”俄而雪骤“,说明雪下得很急、很快,盐就是很快的落下,而柳絮是飘飘荡荡的,不能表现这个急和快。” 隆的发言代表了大多数男生的看法,他们纷纷点头。高天甚至补充说:“撒盐感觉多霸气呀!” 就在男生们自我感觉良好时,星辰微笑着说道:“我以为谢道韫的比喻美多了。她的本体和喻体用得更恰当。柳絮与雪不仅形态上很相似,而且也能体现那种唯美的意境。而关于雪下得大,不是有一句”鹅毛大雪“的成语吗?鹅毛也如柳絮般轻扬,却依然可以表现雪下得快而密。” 当然男孩们没那么容易屈服,他们又摆出了科学的架势,什么“颗粒”呀,“晶体”呀,不一而足。但一旦比较哪个更美时,大家的意见还是挺一致的。 说到这里,大家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后人都称谢道韫拥有“咏絮之才”、“林下之风”。这个隐藏在《咏雪》背后的才女渐渐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与关注,分享了几个谢道韫的小故事后,我们决定本周的随笔就写《我眼中的谢道韫》。 这是第三周的随笔了。前两周的主题一个是“说说我自己”。当时只提了一个要求——真实。不在于语言有多美,结构有多精致,只要能真实的介绍自己,就可以了。结果随笔交上了,真实基本都做到了,不过多数文章训练有素、拘泥刻板,喜欢喊口号,也就是先说说优点,再说说缺点,最后立志要好好学习,在初中三年有收获什么的。我也不苛求他们,毕竟要写好自己,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要让孩子们的文字不再干巴巴,能灵动起来,能有具体的个性的事例支撑起整个骨架,需要改变很多固有的观念。第二周的题目是《我想成为这样的父亲\母亲》,刚宣布这个题目,不少孩子就很激动,似乎有很多话可以说,在写作中寻找到一种权利可以释放。这次随笔交起来,观点呈现多样,很多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普通但能让自己孩子快乐成长的父母。甚至有人还给自己的孩子取好了名字。虽然多数的孩子眼中的父母仍围绕着“成绩”、“补习班”展开,但文字的背后也袒露出一丝渴望被理解,渴望更快乐的心愿。虽然文字的本身与第一次随笔相比相差无几,但自由表达、畅所欲言的愿望更强烈了。 总是不禁要慨叹,我们的作文教学被“空话”、“假话”、“套话”统治了那么久,这似乎早已成为一种言语模式,提笔就是歌颂,闪光才是表达。在《我想成为这样的母亲》一文中,不止一个孩子通篇赞美吴菊萍妈妈,最后总结我要成为这样的“最美妈妈”。唏嘘之余,感慨万分,这样的“道德楷模”已经深深嵌入孩子们的写作思维中,仿佛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好作文。思想教育渗透在写作的一点一滴中,不得不让孩子们形成两种语言模式,以应对语文作文中的种种。 对文字,没有敬畏,更不敏感。 敢问路在何方?唐锋卢老师在《读写月报》中发表了专题《二十年目睹作文教学之怪现状》,给了我诸多启示。4年前,四川成都,唐老师慕萧望野之名参加了第一线活动。我们都喜欢唤他为“唐唐”。那段日子里,看到了他教育下的女儿淘淘曼妙灵动,四年级的她会把许多小诗做在PPT中和我们分享,会在回旅社的路上朗诵“星星”的诗歌(可惜哪首诗已遗忘),会告诉我们她爸爸如何保护她不受“不会写”的作文的伤害……身为大学老师的唐唐,常悉心地指导茜、芳和我,他说,改变,就是守护自己的一小块庄园,然后慢慢扩张。 温和的唐唐,文字却率真犀利。在他看来,只有先走下“圣坛”,让文字世俗化,给予人们平等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将思想价值从一元化过渡到多元化,不止赞美,学会理性批评,才能在文化转型中找到写作的方向。 在探索中,我特别喜欢郭初阳老师那节关于《南方周末》的公民写作课。 生命的萌发、开启、绽放需要精神光芒的照耀,愿每一个灵魂个体意识都能健康平和地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