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下森林的断想》教后反思 教学完张抗抗的《地下森林的断想》一课,回到办公室,我的心依旧澎湃,于是顺手拈来,形成文字,作为反思。 从整体来看,这次的课型是“说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认为,“说读课,一种最能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的创新课型。”“说读课型是朗读课型的一种变式,其课堂教学主要由读与说来支撑,即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说边读,边读边说。” 在此次课堂教学中,我安排了三次“读读说说”,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不仅“读”得各有不同,而且“读”也是与所配合的“动作”相称的,如第一步中就安排了快速浏览,找出课文中最直接表达作者对地下森林情感的一句话。第二步自由朗读3—12段,划出地下森林生长环境之黑暗的句子。第三步默读13—20段,“经过 的追寻,它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请分别结合具体材料,用不同的词语多角度概括追寻的过程。 从“面”与“点”看,前一个步骤是指向全篇的,第二、三个步骤指向比较能够体现文本特点的第3—12段与13—20段。这样的安排符合初中生阅读的一般规律,即整体阅读观,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而这三次穿行文本的要求各不相同,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定点”突破一段,“精析一段”,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特色就能较好领悟,赏析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语言才有可能实现内化,被学生所认知、所建构。 另外这篇散文有许多精彩的写景语句,值得认真品味,如:“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个景象,语言简练,读来有厚重之感。还有许多叠字和对称句,也有特别的表达效果,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以及前面提到的“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教学时以文字感动人,以句子熏陶人。我特意安排了多次朗读的环节,因为美文就要美读。 但是这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我没有做好,在第一、第二个环节用时太多,以致第三个环节品析地下森林追寻的过程没有挖透,还有一批中等中下等生,面对这样的课堂,他们有没有完全跟上,这也是我没有做好的地方。第二节课,我在另外一个班再次教学这篇文章,采用同样的设计,教学进度就快了许多,比如在赏析批注环节,很多细节学生都找到。 自然,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教学、反思都还只能在临近陆地的浅海游弋,尽管脚印歪斜,仍希望在跋涉的路上留痕,也算是给自己的教育良心一个交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