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孤独,是生活给予他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人生考题。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对于本节课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 反思整体设计。 设计时我把握了这样两条原则:(一)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这样的思路:一、整体感知,理解孤独。二、跳读课文,感悟孤独。三、联系自身,畅谈孤独。“板块一”通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板块二” 通过品读课文,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板块三”则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畅谈人生感悟,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勇气和思想。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且洋溢着淡淡的温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对文本、对孤独有了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收获还不少。因为这一课只计划用一课时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赏”,尤其是结尾那激动人心的语言描写,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这些精彩描写。在加上课堂教学步骤过于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就让我明白,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步骤来控制课堂,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的一定自由与空间,利用课堂上生成性的东西,行之有效的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反思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1、我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规律,合理设置目标坡度和师生,生生与本文的互动。以默读,跳读,研读为手段,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在教学中,我一以贯之地紧扣小说的三个要素,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环境描写(鸭群、芦荡、暴风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3、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理解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但是,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一、 反思教学策略与措施。 本节课我坚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步骤过于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究竟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措施,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这是成功的关键。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也因为“孤独”的话题过于严肃,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期待老师不吝赐教,使我能有更多收益。我想在教学之中我们要永远告诫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敢于尝试!”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