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是上学期的教学内容,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教学过程,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对诗歌的“不敏感”。一方面原因在于学生的水平确实比较差,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另一方面我觉得是由于我们一直没有从教授诗歌的传统模式中摆脱出来,把诗歌(尤其是现代诗)人为地割裂成几个知识块来进行教学,给学生造成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印象。 我教授《再别康桥》是按这样几个环节来进行的。 1、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全诗。 (2)学生集体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的节拍。 (3)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4)学生三读全诗,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明确: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 字数基本为六句(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 的美。 (5)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梳理诗歌结构。 2、重、难点解决过程 (1)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2)诗歌特点 •离别的对象特别 •营造的气氛轻松 •意象的选择新颖 现在回过头看,感觉当时教学的目的性太强了,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新月派诗歌“三美”的特点,生拉硬拽带着学生往“三美”的目的地跑, 诗歌本身却蜷缩一角成了媒介,仿佛成了教学目标之外的东西。这几天在网上听了专家的讲座,感受颇深,对我的诗歌教学很有启发。 首先,诗歌教学应把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放在首位;其次,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 下面我就第二点来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发乎情、顺乎理,而不是生拉硬拽。仍旧以《再别康桥》为例,专家给出的设计很值得借鉴。 (1)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那些诗词? 学生例举学过的有关离别的诗词,温故而知新。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再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离别的对象特别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能够加深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