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于这是一篇新闻,所以在教学本课时定位在读懂消息,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实践“读课题,读开头,想想这条消息的作用”这三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走向生活这个大舞台,让他们学会读新闻。这也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作业本的完成情况非常好,充分说明了我这样做是正确的。 教材最好能够增加一些叶欣在“非典”时期的感人事迹,这些事迹可以更为直接地反映叶欣,使学生更近距离地了解叶欣,感受这个伟大人物的崇高品质。如果只有一些动情的句子而没有实实在在的事迹基础的话,学生对这个人物的感悟就会像“无本之木”。 而幸好这篇文章是我们的学生在五年级时王晗君老师上过,王老师曾经给孩子阅读过很多叶欣在“非典”时期的事迹。所以这次我本想只用半节课巩固一些字词与重点,没想到一上就上了一节课,而课后还觉得有些兴犹未足。 我想,“叶欣为什么能够荣获南丁格尔奖章”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助于学生思考的,它涵盖了文章的内容,也涵盖了叶欣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学生理解“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一点,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任务的艰巨性,危险性、困难性是我理解到的,然而,“敌人的不可预知性”却是我根本没想到的。想当初,“非典”不正是因为它的面纱未被揭开,它的真实未被证实而让人们“谈非色变”的吗?想当初,“非典”不正是这一点,而让医护工作人员筋疲力尽吗?想当初,“非典”不也正是这一点,让那些生命瞬间消失的吗? 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而教师,还应该敏锐地抓住学生的话,深挖细掘,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中的精神实质。 抓重点词语方面把握的不太好,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该注意适当的引导.如果让学生课前再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对叶欣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许效果会更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