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就整个的教学设计而言,本课完整而清晰,三维目标的创设和实施有效,教学重难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留有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文本文字的深刻对话中了解中华民族在对抗外敌中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整个课堂的对话体现得较为全面,既有师生的对话,又有与文本的对话,其气氛是平等和谐的,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对文本的多元化和开放性解读不够,老师主导的意识有些过浓。由于学生不熟悉文本,教材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离学生也很遥远,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被动,敢于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因此,原本在文本中是留有余地让学生生成的,结果最后都变成了我来导。比如在引导孩子感受12个女人不约而同地“一递一送”的意味,尽管我留足了时间让孩子自读,同桌讨论交流,还反问了好几次:女人们递出去、接进来的难道仅仅是孩子吗?但是学生还是回不过神来。后来是我一步一步地设问,才把他们导到意象上来。后来,在解读40多岁的男子英勇牺牲的过程中,通过请学生填“怎样地说”,逐步剖析人物的精神境界,学生的感受逐层加深,但是表达到朗读中却显得力不从心,也许这跟学生的朗读基础有关。 这中间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次偶发事件。就是有个学生在朗读日本鬼子的话的时候,其他学生发出了哄笑声。我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孩子们当时还游离在文本的情境外面,以为是在看电影电视一样,所以发笑。这时候我就严肃起来,追问他们:“如果你当时处在那个环境中,你还会笑得出来吗?”让学生说,当时的环境是怎么样的,人们面对的是强敌,自己却手无寸铁,一不小心就会赔上性命的。再结合对男子的刚强精神的感受,学生们都从嬉笑变为严肃,到最后的感情朗读时,都完全入情入境了。这样的恰当处理,体现了教学的随机性,相机而教,促进了课堂健康的发展。 最后,让学生站在幸福的生活年代里,重新面对恢复了平静的美丽的白洋淀,这个时候,配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能从对英雄、对敌人、对自己、对世界等不同的维度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所得,看得出来他们是学有所获的,心灵是有所触动的:对敌人的愤恨、对英雄的敬仰、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能够对孩子的心灵有所触动,在他们的心田里留下这样一幕,这样一笔,我想这节课也就是有价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