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植根语文——语文教师应有的操守 课堂上,陈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了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后说:“听老师读一遍,注意老师读的和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读时陈老师把原文的“望见”换成了“看见”,学生发现不同后,陈老师随即问“能换一换吗?”“为什么?”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到了“望见”指往远处看,“看见”则没有这个意思,而文章中“望见”前面就有“远远”二字,所以不能换。虽然时间很短,但在品析之中,学生开始关注字词的细微区别,体味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当,这就是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虽然没有花哨的“声光电”效果,也好象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这些朴实无华的细节才能铸就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同时,我注意到课后第三题:3、照样子,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 挖(坑) 栽( ) 培( ) 浇( ) 又( )又() 又( )又( ) 又( )又( ) 这两处训练其实是二年级学生非常重要的练习点,一是练习动词与名词固定搭配的准确性,一是正式练习“又( )又( )”形式的词语。如果巧妙设计到教学之中,比课后处理更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但目前我们的公开课教学仿佛早已远离了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好像这些都是无法登公开课之堂的,有的甚至一味追求形式、追求唯美,其实这已经偏离了我们的主航道。语文老师应切记语文的根在语言文字。根在语文,这是语文老师应有的职业操守。
2、留给学生空间——自信方能游刃有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出色的教师应是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备课环节设计并不是那样详尽,课堂常常出现预设之外的生成。而他们的课堂也常常因这些生成而精彩。因为这些问题是真正产生于学生之中,是学生心中的困惑所在。每当解决了这些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甚至是听课老师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往往成为一节课的亮点。但现在的年轻教师往往因为不自信而把课堂设计得过细过满,生怕出一点岔,学生一直在老师引导的框框里走,课堂虽然流畅顺利单总觉得少了些生气。这节课的陈老师同样给我以这样的感受——牵得过紧,放得不开,更不敢设计开放性的环节让学生自主发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不够自信,不知道自己能否应对学生的千变万化。而不自信的原因有二:1、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2、课堂应变能力不强,尤其是第二个原因成为许多年轻老师的障碍。我想只有平常多读书多积累,课堂多尝试、多总结,积累应变经验才能拥有自信,才能在公开课上游刃有余。希望陈老师和每一个像陈老师的年轻教师都能成为有心人,从点点滴滴处积累,相信会更快成熟,变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3、质在无华——朴实扎实最动人 陈老师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一个“实”字(当然不影响许多环节的巧妙设计),朗读方法训练到位,读得层次清楚,读的遍数更是实实在在,相信部分地方,学生基本都会背了。老师的过渡语也没有太花哨的东西,都是为了扎实的训练服务的。 课堂上从学生听课姿势,专心程度,举手动作,发言声音等习惯可以看出二(1)班学生平时常规训练的扎实,比如课上一个细节:学生自读完4—8自然段,划出语句后,需要放下书看大屏幕做动作,陈老师:“扣书。请看大屏幕。”全班学生立即把书反扣在桌子上,自然的跟老师做下面的事情。过了会,到书本上时,陈老师自然地说:“立书。”学生又双手斜立书,整齐而流畅,老师和同学都是在自然而然中说和做这一切的,可以看出平时就是这样训练的,而有些班级,这一放一拿则乱而长。细节虽小,但就是这一个个细节组成了课堂,组成了教育本身。而且平时任课老师也反映中二(1)班学生纪律最好,老师上课很顺,不费力,这对一个85人的二年级班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这也是对一个班集体的最实在的认可和表扬。 人们说,课如其人,班如其人。确实,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但又扎实细致的人。也许不是最显眼的,不是最闪光的,但是愈是长久相处,愈是感觉扎实才最美,最动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