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球爷爷的手》教后反思 《地球爷爷的手》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事先折好的纸飞机。“——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学生齐读课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的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根据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因为学生喜欢玩纸飞机,但纸飞机总是要落到地上,这是学生习以为常的,谁也没去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就像课文中写到的桃子熟透了会自动掉到地上一样。现在,我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并建构新知的平台,这巧妙的“强调”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这节课开头的教学过程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试想:如果不是让学生自己放飞纸飞机,而是教师演示放飞,那样的效果是不能和现在这样相比的。由学生自己来放飞纸飞机,这就使学生再次亲身体验、感受“地球爷爷”那看不见的“大手”,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在教学二、三环节时,学生的表现很令人振奋,与课的开头首尾呼应。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朗读练习实践,于是也就不会有教学二、三环节时学生精彩的反馈,就不会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课堂上飞起纸飞机以后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产生了效应,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此刻教师成了呆在舞台一边的高明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舞台的主人——演员。 这还让我体会到: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对一年级小朋友而言,高屋建瓴地组织小小游戏,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知的平台。我想,这应该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