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绪 论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2.了解本课程中必须掌握的主要内容。 教材分析: 本部分篇幅不多,主要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初步认识,看到这门新兴学科的重要性。 课时: 1h。 授课方法:讲授法 。 教学:讲授 内容:
一、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地位 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由环境科学和畜牧科学交叉渗透的一门新学科。它是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工厂化畜牧生产发展,研究如何为畜禽提供适宜的生长(人为控制的)环境的需要,而日益重视和发展起来的学科。这里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两方面。 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四大技术因素:品种、营养、环境、防疫。而其中环境因素又可对其他三因素造成影响。如;耐寒品种的选育。热天蛋白质与饲料配方的变化。 通过找出环境因素变化其及对动物健康、生长影响的规律,分清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以改进和提高畜牧业生产。反过来,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使畜禽生长速度快;禽饲养密度大;养殖场多建于郊区等;又给环境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而促使其又有了新的发展。 二、掌握家畜环境卫生学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应用最多最广泛) 2.试验研究法 (模拟法) 3.监测法:如;禽舍挂温度计 三、关于牧场规划、设计 主要掌握工艺设计和规划总图的内容,为建场时提出畜牧生产的工艺要求。 四、本课程的讲授以教材为主,但将加入以下内容 1.生态学相关知识。 2.环境学及牧场设计新研究情况专题。 3.本人的一些体会、经验、认识、研究。
第一章 适应与应激 目的: 1.了解什么是动物的适应,适应对畜牧生产的意义。 2.掌握产生应激的原因、危害及预防应激的办法。 教材分析: 本章从家畜行为学角度分析了应激与适应的意义,适应是为了生存、生产。应激是一种反应,是过激反应。通过学习,了解到防止应激最好的办法是避免、减少应激原的出现。 授课时:4h。 方法:讲授。 内容: 动物都是生存于一定环境中,环境时刻都以各种形式影响着动物。当这种影响在一定限度内时,动物在行为、生理、形态、结构、遗传上发生适应性变化。当这种影响超出了一定的变化限度时,动物本能的变化仍不足以承受环境变化压力,就将出现一系列的生长、生产等问题。 这就是研究环境与动物相互关系的意义。
第一节 适 应
一、适应的概念: 适应───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反应。 适应的意义(动物为什么要产生适应反应):———以使其在改变了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生存、繁殖机会。衡量家禽是否环境,就看其生产性能在变化的环境中是否发生改变。例如,高温(环境变化)使蛋鸡产蛋率下降(生产性能变化),尽管可能未出现鸡的死亡,但蛋鸡少产蛋就是对高温的一种不适应。 习惯───动物对反复出现的刺激的感知程度逐渐降低的过程,是适应的初级阶段,但还未完全达到适应。 风土驯化───动物在新环境中经长期的复杂生理调节以逐渐适合新的环境,并能保持原有的生物学特征和生产性能。 风士驯化可以是表型适应:家畜行为、生理、形态结构直接达到适应。 风土驯化也可是基因型:人工选择定向或自然淘汰,改变动物遗传基因。 表型和基因型在生产中同时作用。 例如,从寒地引种幼畜到热地,幼畜长大后比其在寒地的同胞要耐热(表型适应),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选育(基因型适应)。 二、机体的适应调节过程: 1.外界环境因子作用于动物体时,动物首先出现神经调节,改变自身的一些行为、习性等,以减缓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 2.随着环境因素的持续作用,出现体液调节,改变体内某些代谢,使机体与环境间协调性更稳定、持久。 3.环境因子长久作用时,出现形态结构上变化。 4.环境因子使某些基因改组(基因型适应),出现某些新特征。 现存的动物物种、家畜品种是在漫长的发展中经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形成和保留下来的基因适应型物种。 三、几个适应法则: 几个公认的法则都认为外界气候因子与动物形态构成有一定适应规律: 1.格罗杰(GLoger)法则: 温暖、潮湿地区:动物肤色深 寒冷、干燥地区:肤色浅 2.贝格曼(Bergmann)法则: 同物种中:寒冷地区:体型高大 炎热地区:体格较小: 3.爱伦(Allen)法则: 寒冷地区:体表相对面积小,减少散热 炎热地区:体表相对面积大,突出部(耳、肢、尾等末梢)大,利于散热。 例如,生活于寒带的耗牛,体形大,腿短,耳小,颈短。 4.威尔逊(Wilson)法则: ①被毛中绒毛(保温)含量与温度反相关,粗毛(反衬阳光辐射,加速散热)含量与温度正相关。 ②寒冷地区,皮肤厚而致密,炎热地区相反。 ③寒冷地区,皮下脂肪较多。 以上四个法则只是多数动物的大体法则,不排除也有许多例外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