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II)第2单元第13课。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文明崛起后,中国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学会调查、制表等搜集、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认识讨论等合作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近代社会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产生的变化,探究理解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密切关系以及东西方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是非进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鸦片战争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本课重点是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又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反映,因此探讨社会生活变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分析归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服饰变革的潮流 人们的衣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的现代化程度。教材第一目“竞尚洋装”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服饰变革之风。服饰变革潮流的萌动始于鸦片战争后的通商口岸,一些为外国人办事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等穿起西装,成为中国最早穿洋装的人。民间的仿效推动了政府的改革,清政府也不得不改变繁琐的官定服饰制度,部分采用西方风格,如改革军队服饰等。民国的建立为西式服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