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学科 历史 学段 七年级第二学期 年级 初一 教材书名:七年级历史下册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坚持《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教师讲授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背景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本课内容的规定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本课内容规定如下:“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课标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规定如下:“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北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三个政权并立的一段历史。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和过程中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根据以上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是本课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人大附中的学生,求知欲强,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问题探究能力,且通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本课知识点较多且错综复杂,对于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学生还不能深刻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辽、西夏、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 (3)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学生提高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探究情景,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归纳并表达观点,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 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正确认识民族交融。 合理运用史料,注意分配时间,突出重点内容。 2. 难点: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关系及原因。 补充图片与文字史料,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突破难点。 (五)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讲述法、史料研读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流程示意(板书设计) 一、宋辽和战 1. 辽的建立与疆域扩展 2.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战争 3. 宋辽的战与和 二、宋夏和战 1. 西夏的建立 2.宋夏的战与和 三、碰撞中的交融 1.农耕文明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2. 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战 战 辽(契丹族)——————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 和 和
交 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