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课 运动的小球 (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摘要】 以制作“运动的小球”动画为例,学习图形元件、影片剪辑元件的制作方法,掌握动画补间动画的创建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八年级上 flash 元件 【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和元件创建,通过具体实例实现动画补间动画,进一步理解元件作用,从而制作出各种动画补间动画。 1. 教材地位及作用 1. 本课选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题目为《第4课 运动的小球》。本套教材是黑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新编信息技术教材,结束了我省信息技术教材版本多而乱,内容杂而无序的局面,内容符合初中生认知能力实际,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技术性、操作性的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目标,着眼于基础、典型、常用的信息技术内容,以实际任务驱动 主要线索,设计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栏目,帮助同学们有效完成学习任务。随书配备的学习资源光盘,是同学们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平台,把学习带入了真实情境。使学生们的学习内容更实际,学习方式更生动,学习方法更有效,学习过程更愉快。 2.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和元件创建,通过具体实例实现动画补间动画,进一步理解元件作用,从而制作出各中动画补间动画。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元件; (2)了解元件的类型及属性; (3)掌握图形元件、影片剪辑元件的创建方法; (4)了解图形元件和影片剪辑元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5)掌握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过程; (6)了解形状补间动画和动画补间动画的区别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元件的创建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加工能力; (2)通过对动画补间动画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立意、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 难点:元件概念的理解,元件的创建和使用 【学情分析】 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是运用FLASH创建逐帧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在前面几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初步学习了Flash的界面和基础操作,并理解了Flash动画中的工作区、工具条、时间轴、面板、图层、帧、关键帧等一些预备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制作出简单的逐帧动画、形状补间动画。本节课学习的动画补间动画揭示了Flash里的精髓之一——元件的的制作和使用,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策略】 张晓明同志在2009年2月13日省教材培训讲座里明确指出,要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有效激活开放生成。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先要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演示动画补间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前期的知识储备发挥作用并发生正迁移,使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运动的小球”动画供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现场制作该动画,使学生明确制作原理,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制作过程和时间轴上的区别,分析这个动画与上一节课有什么区别?指出形状补间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的区别以及补间动画的属性。 二、明确目标,了解内涵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由近及远的运动的小球?(生思考并回答)我们每做一动画都进行上述操作是不是很麻烦?能不能制作一次就可以反复利用提高效率呢?这是可以办到的,影片剪辑元件就是可以反复利用的对象。教师展示一个影片剪辑动画动画补间动画的源程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把该动画进行动作分解,可以看出该“小球”运动,可分解为“在原地动(放大缩小)”和沿一定路径运动的复合。揭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元件”的概念。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元件的创建操作方法,并在元件中制作一个逐帧动画。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协作学习。完成较快、学习程度较好的的同学可以去辅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 打开“学习资源”,分析“运动的小球”动画源文件,学习动画补间动画。 引导和激励各组探索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合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归纳出制作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进行学习:(1)三种元件的属性有什么区别?(2)影片剪辑元件编辑界面与场景界面有何区别?教师及时强调关键帧之间的补间方式。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找同学小结一下学习的体会。教师小结:三种元件的属性区别,影片剪辑元件和图形元件的区别,影片剪辑元件编辑界面与场景界面有何区别。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教师说明:影片剪辑元件是一个小的FLASH播放文件,具有所有FLASH属性,那么我们可以把场景中做的小球向右运动的动画,做在另一个影片剪辑元件中如“小球2”,即“小球2”是利用“小球1”元件形成嵌套,只要把“小球2”元件拖到舞台中,就能形成同样的效果,而且还可以重复多次利用“小球2”元件,这是FLASH的精巧之处。让学生明确,元件是F1ash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Flash中的一个灵魂核心概念。正是因为有了元件,我们才能反复在一个作品中应用这个元件,大大提高制作的效率和速度。 为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势,教师可将动画制作主题引伸到生活的其他事物运动中,比如现场演示节日气球的制作:制作一个图形元件“汽球”,然后用它制作一个影片剪辑:“汽球放飞”,然后多次把该剪辑拖到舞台上,按“Ctrl+Enter”让学生观察到元件运用的妙处,此时教师启发学生:利用这种技术,你可以制作出什么动画来?试一试。 五、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学生的作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也可以利用学生自荐、小组推荐、全班同学投票形式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创意奖”等。学生完成“博弈舞台”中任务,并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六、需要注意的事项 本节课容量丰富,内容较多,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掌握和挖掘教材内容,积极做好课前准备,苦练内功,要做到对于元件、形状补间、动画补间知识烂熟于心,达到教学时随时可以信手拈来的程度,要用精到、简练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和娴熟的操作化解本课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Flash的精髓——元件的概念,进而掌握元件的创建和使用,制作出富有一定意义的动画作品来。
附:板书设计 第4课 运动的小球
图形元件 形状补间动画 动画补间动画 元件 影片剪辑元件 区别 元件编辑界面 (区别)场景界面
教师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图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在前几节课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制作“运动的小球”动画为例,学习图形元件、影片剪辑元件的制作方法,掌握动画补间动画的创建方法。采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实现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合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理解元件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元件的制作基本方法和原理,打破思维定势,发挥自身想象力,使知识得到升华,进而制作出形态各异、构思巧妙的Flash作品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