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雨的形成(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四年级下册教材围绕“变化”这一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中的相关内容,涉及常见动植物、土壤、水、空气等内容。各单元以不同内容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体验科学课的探究学习过程。 2、物质的状态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球与宇宙范畴。在了解了天气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物质的状态和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3、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课的结构为:认识凝结现象——模拟雨的形成——推测雨的形成。雨的形成属于规律性知识,思维方法为:分析、比较、综合、演绎,认知结构为:形成原型——设计模型——理解原型,通过以上过程完成对雨的形成过程的探究。 学习者分析 1.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研究了蒸发的快慢,知道如何加快蒸发的速度。学习了水由固态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的过程;在第一课时中学习了凝结现象,认识到了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 教学目标: 1、能对雨的形成过程做出猜想。 2、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3、能由实验模型推想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过程。 4、愿意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重点为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雨的成因。 难点为指导学生设计出雨的形成的实验。 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自己设计的模拟下雨装置、冰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播放西游记中求雨的视频片段。 谈话: 1、他们在干什么? 2、在现实生活中用拜神这样的办法能求来雨吗?为什么? 3、那雨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雨的形成。(板书:雨的形成)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音像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二)假设成因,形成原型 1.认识原型(什么是雨) 提问:同学们都见过雨,雨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总结:雨是天上连续不断的掉下来的小水滴。 2.猜想假设(雨的形成) 提问:天上的小雨滴怎样形成的?可能是怎样来的? 【设计意图:猜想是一种是由问题直接预测结果的思维方式,学生在猜想过程中可以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绝好机会。】 (三)分析比较,设计模型 1.模型比较,设计要点 谈话:雨到底是不是这样形成的,接下来我们就根据我们的猜想通过一个实验模拟下雨。同学们先看一看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凝结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雨吗? 学生回答。 提问:模拟下雨的实验可能和凝结实验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会想到相同点是都要有水蒸气和冷的物体,不同点是凝结成的小水滴一个没有掉落下来,一个要让它们连续不断的掉落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个实验装置,使学生发现不同之处在于小水滴落下来才是雨,从而为学生设计下雨的条件做铺垫。】 谈话:如果想让水珠连续不断的落下来形成雨,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思考办法,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雨的形成过程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水蒸气、遇冷。】 师:在这个实验模型中,水滴多了一定会掉下来吗?怎样才能让水滴连续不断的掉下来呢?(引导学生设计底部带凸起的模型。) 2.设计模型,交流方案 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呢?怎样制造很冷的环境,让凝结成的小水珠快点落下来,而且连续不断的落下来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加热和使用冰块。] 教师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同学们的想法很有创意。 【设计意图: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设计实验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教师用问题引导能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图片引领,形成模型 谈话:老师也想了一种办法,你们觉得老师的办法能达到你们想要的效果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出示实验模型,并介绍各部分组成。 师:同学们课下可以试试自己的办法,接下来我们试试这个办法吧? (四)实验观察,形成知识 1.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谈话: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操作过程,教师播放动画,同时强调关键步骤。 [学生观看课件。] 开始实验,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观察底部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在实验中取得的进展,必要时给出指导意见。实验完毕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情况及实验现象。 2.交流汇报,归纳结论 谈话: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现象。 提问:根据以上现象,同学们说一说,水滴是如何形成并掉落下来的? [学生说出水蒸气遇冷凝结的过程,教师同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使学生关注现象,然后通过现象分析问题,形成知识。】 3、类比推想,形成知识 1)类比推想,初步感知 谈话:这是我们在实验中模拟下雨时观察到的现象,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呢?水模拟自然界的什么,酒精灯模拟自然界的什么,上面的冰罐模拟自然界的什么?谁能结合实验推想一下? [学生推想雨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说全面一些。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将自制的图画贴到相应位置。 2)视频资料,验证知识 谈话:这是我们自己推想的雨的形成过程,雨是不是这样形成的?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看一看。 [学生观看视频。] 3)雨雪转化,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谈话:如果在冬天,地面温度也很低,这时降落下来的是什么呢? 讲解: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发现,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水,遇到更冷的环境凝固成了冰,冰遇热融化成了水。水的三个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五)运用知识,设计创新 1)认识人工降雨 谈话:我们认识了雨这一自然现象,大家知道有的地方长时间不下雨,出现了干旱,该怎么办呢? [学生会想到人工降雨。] 提问:人工降雨是什么原理? [如果学生知道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没人知道,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介绍人工降雨。强调人工降雨的原理,为下面人工除雨奠定基础。 2)设计人工除雨 谈话:人工降雨可以为干旱的地方带来雨水,缓解旱情,可是有的地方雨水过多,难免造成灾害,你能设计一种人工除雨的办法吗? 学生思考,提示学生课下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可以改变生活,为人类带来好处,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用所学知识继续去改变生活中的不利因素。】 板书设计: 9、雨的形成 小水珠 大水珠 遇冷 水蒸气 吸热 雨 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