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变化的蔬果》教案 教材分析: 瓜果蔬菜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最常见的食物。用果蔬进行造型雕刻,民间各地屡见不鲜。教材中所选用的是常见的蔬果制作的生动活泼的立体造型。果蔬体软,易于削切,适合学生进行手工练习,要让学生根据蔬菜瓜果的形状、颜色和肌理,利用其特点,稍作加工,制成具有天趣的造型。这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造型想象力。如教材中展示的:(1)根据香蕉的外形特征,稍作插接,即变成一只可爱的“香蕉犬”。(2)用半个菠萝和一只水晶梨经过巧妙的构思,组合在一起,即变成一只威风凛凛的“菠萝鸟”。(3)根据黄瓜青翠欲滴的颜色和特有的斑纹,经过切挖、插接、组合等方法,制作成一只只跳跃的“青蛙”。(4)利用土豆和葱须的外形特征,组合成一位纯朴慈祥的“土豆爷爷”等。本课《能变化的蔬果》基于蔬菜瓜果与学生学习、生活相联系的兴趣、特征,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着想的立足点,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美、表现美、点缀美好生活的兴趣和欲望。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蔬果、动物并不陌生,应接触过各种形状特征不同的蔬果,但是学生从没有动手用蔬果作成动物,学生也没有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正是因为这样,学生对本课特别感兴趣。让他们用蔬果变成人物,动物或其他东西,全班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他们都有较好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敢于想象创作,乐于评价自己的看法。 设计理念: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它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能变化的蔬果》是赣版第十册当中的一堂设计•运用课。因此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进程中体验愉跃感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了解蔬果变化多样的形状和鲜艳多彩的色泽。 2. 利用蔬果固有的色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削、剪、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 3. 体验蔬果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并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将收集到的若干蔬果运用各种方法创作出有趣的蔬果形象。体验设计、运用的乐趣。 2. 难点:让学生针对性地联想,尝试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
(学生)参考教科书设想自己想要的造型去寻找合适的蔬果。牙签、切刀、彩纸及一些废弃物品等。 (教师)课件、示范作品、蔬果、刻刀等。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小组合作法、讨论试验法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1)我们的大厨师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瓜果“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让菜肴色香味俱全,我们今天就来当个小小厨师,把蔬果全都变成生动有趣的模样。 (2)欣赏蔬果制作的范作。这是什么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是怎样做出来的?你最喜欢哪个作品?(说一说各种蔬果的名称、形状和颜色的特点) (3)揭示课题。 (4)我们可以利用蔬果的这些特点制作一些有趣的造型作品。 2. 蔬果人物。 (1)出示黄瓜,请学生思考:黄瓜像什么? (2)我们可以加上哪些东西使它变得更像你想象当中的形象? (3)学生交流:如用黄瓜做身子,将小西红柿用牙签插入做眼睛,胡萝卜切块做四肢…… (4)这里运用了哪些方法?学生思考回答:插、切、剪等。 (5)参考教科书第10—第11页,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蔬果的形、色造型,激发创作欲望。 3. 学生说说自己带的蔬果可以用来创作怎样的造型。动动脑,看看现有的蔬果形状、颜色、斑纹适合表现什么?大胆想象,把它做成一个有意思的形象。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对蔬果的形状、色彩、质地等特点进行分析。这像什么?那像什么?可以做什么?还需去掉哪些?补上哪些?等等。 4. 学生制作。 (1)蔬果造型的制作要尽量少剪、少削,保持蔬果的自然形态。 (2)注意用刀安全。 5. 展示作品。 相互欣赏、评价,感受创作的喜悦。 评一评,比一比。 (1)说一说谁的作品最有想象力?谁的作品将蔬果的形状、颜色、花纹等结合得最巧妙?并说出理由。 (2)你对这节课的喜爱程度:A满意、B一般、C非常喜欢,并说说理由。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把这节课所学的蔬果雕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为家庭宴会设计制作一个蔬果拼盘等。 (4)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时刻提示学生注意安全。课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好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