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许老师在上周执教了《水乡歌》一课,本课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有三个小节:第一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 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学生学习的丰富土壤,语言文字的学习就是学生有待吸取的营养物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学生学习中的阳光雨露,有了它们的滋润,语文的学习园地才会充满希望。纵观许老师的《水乡歌》一课,正是切合了语文学科的大目标,整堂课体现了语文的生动的显性和平实的隐性,活而有序,灵动而扎实。 一、教学目标适切 目标是教学的导向,而明确、集中、恰当的目标才能够达到课堂的有效性,在这堂课上,许老师依据课标的年段要求、教材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4个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诗歌。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品味“三多”,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水乡的美、人民的乐。3.通过想象说话,仿写课文段落,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4.学写“清”“湖”两个生字。从课堂教学来看,个人认为第4个目标可以不要,第一,是时间安排上不允许;第二,是课堂上写话的环节就体现了写字时间10分钟。 二、版块设计清晰 1.整体地教 课前创设一个充满诗意的情境——江南水乡的图配上美妙的音乐,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巷的小舟上美好惬意。引入课题后,出示三组词语,分别描绘了水多、船多、歌多,请学生准确、响亮、有感情地读这些词。读词后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说说课文讲了什么。这样通过图片的欣赏、词语的感情朗读,不仅让学生积累词语,也是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 2.由扶到放 (1)授之以渔: 学习第1自然段,要求:“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从哪里读出了水特别多?”引导学生从“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体会水多。并指导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水多水美,学生惟有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诵读中,有了独特的、丰富的感受。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在关键的字词下面画上小圆圈,以为在下一版块的学习中,自主学习要求“圈出……词语”,这是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学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主捕鱼: 学习第2~3自然段,要求:①自读第2、3小节,圈画表示“船多”和“歌多”的词语。②选择你最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朗读。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基础上的会学。” 低年级学生重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那学习效率也是低下的,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经验,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经验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注重语用 (1)说话训练。 交流过程中:谁来和我们交流水乡的“船多”?朗读的过程中重点理解比喻句“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抓住“片片”“满”感受船多。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体会“白帆”和“云朵”相似的地方,体会比喻的妙用。“船多”其实含蓄地映衬了人民辛勤劳动的画面,通过提问“这么多船都在忙些什么呀?”让学生想象画面说话。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 说话训练是层层递进的,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感受。新课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进行交际最基本的就是说话,就是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小学低年级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歌多”的画面交流重点抓住“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一句,这么多歌都在歌唱什么啊?他们的新生活是怎样的? 捕捉诗中空白,为学生搭建“入境”的阶梯,让学生一边走进文本,一边获得体验。但走进文本后,还要跳出文本,进行基于个体体验基础上的个性的升华与张扬,即发学生“自己之声”。在交流说话中感受水乡人民的幸福生活。 (2)模仿创作。 我们太仓历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我们就生活在美丽富饶的水乡,一定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夸夸的。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谁来说说看水乡还有什么多?(桥多,鱼多,粮食多……)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想不想也和作者一样做个小诗人呢? 水乡什么多? _____多, 千_______,万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学生模仿文中的语言进行小诗创作,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语言发展的需求,也是对第3个目标的实施。学生在感受儿童诗语言的魅力之后,学会了运用,尽管只是初级模仿阶段,但孩子的创造,正是以此为起点的。有了扎实的基础,才有创造的可能。在这里体现了小组合作意识,学生的交流很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