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的探究,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的探究欲,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体会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现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实破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多媒体和实例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三、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和班班通辅助教学。 本节是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把理论性知识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在交流讨论中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微观世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自然而然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学法指导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教师创设的良好学习环境里,可能通过探究性实验展开学习,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探究、讨论、分析,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
|
|